开学第一天,家长群里问候、感谢的消息不断,一些家长无奈随大流
沟通成负担,别让家长群“变了味”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 (记者 马骏) “孩子开学第一天,整整一个上午,班级家长群里的新信息提示就没停过。”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不错过重要信息,他翻阅了近百条未读信息,但刷完之后,李先生发现,这海量的信息中只有几条老师发的有用,其他大部分都是家长们向老师表达感谢的动画表情以及感激之言。“简直像是在排队,一条‘老师您辛苦了’的信息在群里不断被家长们重复发送。”李先生觉得,这其中难免有家长讨好老师的意味,不过,眼看其他人都发了,李先生也只得选择随大流。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为班级家长群而引发的话题层出不穷,“自从有了班级家长群,就仿佛多了一个‘江湖’。”有不少家长这样感慨家长群的存在。
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本是让家长能第一时间收到老师发布的通知、要求等重要信息,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然而,随着家长群的普遍应用,它却渐渐成为了家长们的“负担”,甚至还引发了一些冲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家长群引起的风波越来越多。市民雷先生告诉记者,他记得去年有一次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在家长群里表扬了班上一位同学,这本是件普通的事情,然而,剧情的发展却让雷先生意想不到。“那位受表扬同学的家长随后在群里不断称赞老师,另一位学生家长大概是觉得这是在拍马屁,于是在群里发了‘呵呵’,一下子就点燃了导火索,双方直接在群里吵了起来。老师和其他家长则一个劲地‘拉架’、转移话题,那场面真是挺尴尬的。”雷先生说。
市民赵女士则表示,有一次,孩子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一点还没做完,孩子的奶奶十分心疼,于是用赵女士的手机在家长群里怒怼了老师。一边是孩子的老师,一边是心疼孩子的奶奶,赵女士只得两头“哄”。
网络时代,家长群已经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这种形式不仅方便快捷,也高效精准,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家校沟通机制,但是这种渠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很多家长群变成了家长向老师示好的工具。
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张老师表示,比起以前短信群发或者由孩子转达的形式,家长群使用起来更为直接。但作为老师也需要时不时就去查看班级群的信息,时刻准备着回复家长在群里的提问,这让她感觉自己的上班时间在无形中被“延长”了。而另外一方面,家长们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同时也希望借助群里的发声,能够引起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这种“爱子”之心,渐渐使家长群走向异化。
家长群虽然惹出了不少话题,但在网络沟通高度普及的当下,不可能一关了之。作为家校共育的纽带,用好家长群,能让家校共育事半功倍,如何让这座“桥梁”回归本源是关键。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我们调查了家长收到教师所发信息的感受后发现,在家长群里表扬、批评学生,会给家长带来很大压力,增加了家长的焦虑。所以我们学校要求家长群里不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在群里公开批评个别学生、不能利用班级微信群让家长承担职责以外的工作。”
对于家长群,也有市民提出了建议。长期在常州工作的市民曾女士表示,她在常州的同事告诉她,自己所在的家长微信群里并没有老师,但有“联络员”,所谓“联络员”,其实就是家委会成员,负责转发老师们的通知和学校的动态。这样多一个“步骤”,看似麻烦,却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通知、动态一样可以到位,但没有了直接接触,倒也相安无事。曾女士觉得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教育界人士认为,家长群出现各种新闻和问题,关键是没有定位好家长群的性质,家长群实际上是工作群,主要是由学校班主任向家长发布家校联系的信息,但是目前不少家长群变成了聊天群,容易出现异化的趋势。避免家长群的异化,最重要的是要订立明确的规则,通过“约法三章”确保交流内容范围“点到即止”。比如,针对有些家长群变成了“聊天群”或是“广告群”,班主任或者校方完全可以在建群之初就明确要求,群内不得发广告、红包、投票这些与班级事务无关的信息;对班级活动通告发出后容易出现的“‘收到’轰炸”,发布者可以结合发布内容的性质,提前告知家长们是否需要明确回复。
有人说,家长群虽小,但也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教育界人士认为,家长群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关键是其中存在着基于每个孩子前途和未来形成的学校和家长关系。对此,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群规,申明交流的规则,尽可能厘清各自的角色和权责边界,构建相互信任、互为补充的良性家校关系。如此,家长们既不必过于焦虑或是“玻璃心”,老师们也不会饱受“每天都是家长会”之苦,从而使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教育上,而不是在群里“扮戏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