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从“卖花”向“卖创意”转变

核心提示: “今年七夕节前的鲜花预订量比去年少了一大半。”昨日上午,新民东路上莫藜花店的店主沈洁告诉记者,每年的中西方情人节都是卖花的“黄金期”,然而,近年来,这股热潮正在不断降温。

当剪花剪到手软的七夕鲜花预订不断降温——

花店从“卖花”向“卖创意”转变

本报讯(记者 马骏)“今年七夕节前的鲜花预订量比去年少了一大半。”昨日上午,新民东路上莫藜花店的店主沈洁告诉记者,每年的中西方情人节都是卖花的“黄金期”,然而,近年来,这股热潮正在不断降温。

沈洁告诉记者,她认为,导致七夕节前鲜花预订不断降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鲜花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理念的转变是主要原因。“这几年,花店越来越多,市场的竞争自然也愈发激烈。”沈洁说,“‘蛋糕’就那么大,甚至还在不断变小,可吃‘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了。”

此外,沈洁认为,消费者理念的转变是最主要的原因。“花店消费的主力军是90后,而这一部分人群的消费理念如今正在发生着转变。现在大部分90后已经结婚生子,‘浪漫至上’的消费观已经逐渐被‘实用至上’的消费理念所取代,更为务实的消费观主导着他们的消费选择。对他们而言,鲜花慢慢变成了华而不实的商品。在这一点上,越来越多的90后男女之间达成了共识。”在沈洁看来,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对鲜花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到花店买花的消费主力已经逐渐从年轻人变成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在云阳路上的一家花店,店主陈金素对于如今的鲜花市场降温有她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节日礼物的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这种变化。“现在年轻人之间互赠礼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以往,说起情人节,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鲜花,现如今,这种关联正在不断消融。”陈金素说,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让年轻人感兴趣的各类商品不断出现,就数码领域而言,有无线蓝牙耳机、智能小音箱、便携式打印机……这些商品往往价格合理还比较实用,有些甚至还是“网红”,十分适合作为节日礼物,这就吸引了大量追求“新意”的年轻人。

毫无疑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理念的变化给鲜花市场带来了冲击。面对冲击,如何才能生存下去?这个问题摆在了花店经营者的面前。

陈金素认为,花店在这种大环境中想走出一条路,关键还是得把重心放在鲜花本身。陈金素说,近年来,她不断探索外地鲜花市场,希望通过进口一些稀有品种的鲜花盘活生意。不过,陈金素坦言,这些稀有品种虽然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价格比较高,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接受。“我也是在不断摸索,希望能通过采购更多品种的花,让消费者多一些选择。”陈金素说。

沈洁则认为,对花店而言,不仅得新在品种上,还得新在形式上。“虽然店里普通的花束销售量一般,但那些比较有创意的花束却卖得不错。”沈洁说,年轻的消费者虽然对传统花束的好感在减少,但对那些颇具创意的花束还是很感兴趣的。“我现在没事就去网上看看,在手机上刷抖音,就是为了去找那些网红款的花束。”沈洁说,现在的网红花束很吸引人,借用花束的外包装,里面可以包玩偶、糖果甚至是人民币,包含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网红花束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我觉得,与其说年轻人喜爱那些网红款,不如说是喜爱那些创意,而贴合年轻人想法的创意显然给困境中的花店开了一扇窗。”沈洁说,现如今,对花店而言,死守着传统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而网红款花束对于花店来说是一个启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花店卖出的鲜花会成为一种点缀、陪衬,而真正热卖的将是一个又一个创意十足、充满趣味的“点子”。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