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商场内的“共享充电宝”柜。
记者 张敏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敏)如今,“共享”是一个热词,但“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却遭遇着尴尬。继“共享单车”频频爆出负面消息后,几个月前扎堆在我市出现的“共享充电宝”也遭受着市民们的质疑,渐渐成为商场里的摆设,几乎无人使用。
质疑一:
手机都没电了还怎么扫码?
昨日,记者在新民路一商场内看到摆放着的“共享充电宝”柜,柜身印有醒目的“免押金”字样,柜里放满了充电宝,却没有一个被租出去。这是怎么回事?
“共享充电宝只是听着方便,实际操作起来感觉不怎样。”一位市民如此形容自己租用共享充电宝的感受。她称,现在出门在外的人随身包里都会备上一个或多个充电宝,根本用不着去租用共享的,而且真遇到了手机没电的情况,也来不及按照扫码的步骤操作了。“手机都没电了,还怎么扫码租用啊?”该市民反问道。
至于免押金,多数市民表示并没有觉得有多少吸引力。有使用者称,免押金其实是有门槛的,得用芝麻信用分,这在操作上就增加了一些“麻烦”,如果使用者急着给手机充电,哪还有耐心再在手机上多操作几个步骤呢?“反正我不会去租用共享充电宝,感觉自备更方便。”一位市民接受采访时说道。
质疑二:
会把手机信息共享出去吗?
记者了解到,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共享充电宝”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加上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心,许多市民对这个新兴的事物一直持观望态度。“共享充电宝的同时,会不会也把自己手机的信息泄露出去‘共享’了啊?”有市民担忧道。
众所周知,充电宝充电免不了要连接USB端口,这样一来,手机信息的安全就值得关注。让很多人犹豫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心一些“恶意”充电宝不仅会盗取用户个人信息,还有可能安装手机木马,删除手机数据等。“共享充电宝的柜机或装置一般都有多个充电宝同时充电,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或线路设置不当等,会不会引发电池爆炸?”市民李先生还提出了人身安全方面的担忧。
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不要随意点击带有“允许”等描述性的按钮。一旦点击了允许或同意等按钮,那么手机就将与另一端的电子设备建立可信的“链接通道”,此时另一端想对这台手机发起任何请求甚至技术攻击,都将成为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