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社交新礼仪,你认同吗?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软件功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微信上的“礼仪”似乎有了更多、更细的“准则”。

本报记者 小汤

 

“请你下次拨微信电话之前先询问我,否则我拒绝接听。”这是我市一家企业的销售员小王给同事发的一条文字微信。看似不近人情的话语背后,是关于隐私边界的观念冲突。微信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个社交平台,由此衍生的微信社交礼仪已是老生常谈。近年来,随着软件功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微信上的“礼仪”似乎有了更多、更细的“准则”。

不轻易发长语音等原则已成为共识

“我也不知道是现在的人时间金贵呢还是他们没耐心,微信上的聊天越来越简短了。”在开发区经营一家美容店的网友“CC”这样说,“没想到一句简单的‘美女,在吗?’让我差点失去了一个顾客。”据她描述,由于想在微信上提醒一下客户卡内有项目要过期,于是习惯性地问了对方在不在线,没想到因为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由,而且发消息正值对方休息时间,顾客觉得受到了打扰。“沟通后客户也谅解了,但从此以后我不会再用‘在不在’作为微信聊天的开头。”

在网友们的讨论中,不受欢迎的微信消息不仅有“在不在”这样浪费双方时间的话,还有动不动就长达一分钟的语音消息。在我市一家企业从事行政管理的萧小姐说:“由于我经常要参加各种办公会议,听语音非常不方便,微信语言转文字功能也会有错误,所以收到长语音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困扰。”事实上,不轻易发长语音已经成为网友们的共识。

 

语音通话与视频通话容易侵犯隐私

除了长语音外,微信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在网友们心中更是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的功能。在此前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中,“不经过同意就发来视频通话”这一选项请求以高票当选为“最令人不爽的网聊行为”。究其原因,视频、语音通话是即时性的一种交流,需要合适的场合、时间和一定的心理准备,冷不丁就收到这样一个需要暴露不少隐私信息的特殊通话请求,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猝不及防,不免感受到冒犯。

网上也有不同的声音。网友“裹紧我的小被子”分析道:“微信语音电话与真实的电话并无太大区别,而且更加节省资费。也没听说谁能完全拒接电话,隐私都是相对的,人总归是要和别人交流的。”不过他也认为视频通话相对来说是在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或者上级面向下级时使用的,向不是很熟的人贸然发起视频通话请求确实不太礼貌。

 

拉赞、投票与随意拉群惹人厌烦

“快帮我助力砍价!”“请给五号投票,谢谢。”“去我朋友圈第一条内容下面点赞。”这样的链接和请求每个人都收到过,看似是点几下屏幕就搞定的“举手之劳”,次数多了也不免惹人厌烦。网友“Ming要努力”留言说:“我昨天早上起来发现微信居然有好几百条未读消息,一看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被朋友拉进了一个类似微商卖东西的讨论群里,询问对方时他觉得是在帮我认识更多的朋友,但我并不觉得通过这样半强迫的方式可以认识什么朋友。”

关于微信带来的交际困扰,网络上相关评价很多,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好友越加越多,很多都变成了“点赞之交”,更多的变成了列表里沉默的名字,只会在需要你凑人头的时候才出现,让人感受到了难以掩盖的功利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有些变质。

 

微信社交小贴士

根据网友们的留言和讨论,笔者在这里总结了一份微信社交中的小贴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独特性格,故而这里给出的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主动添加微信好友时,请自报家门,并在对方同意添加后及时开始对话。

2.打招呼后请尽量开门见山地说事,避免用类似“在不在”这种浪费时间的对话作为开场。

3.发语音消息时先询问对方收听是否方便,并且尽量避免连续发送长语音。

4.拨打语音电话特别是视频通话前务必要征求对方同意,如对方表示为难或拒绝则最好换一种交流方式。

5.拉赞、拉票、拉群或推销商品都应适度,尽量避免打扰平时不联系的朋友。

6.交往还需真诚,以自己工作忙、要睡了等理由拒绝对话后,最好不要再发这位朋友所在的分组可见的朋友圈。

7.适当了解网络语言与某些表情符号的特殊含义,如“呵呵”“哦”“嗯”和微信自带表情的“微笑”“再见”等等,容易产生歧义。

8.使用表情包要注意对方的身份与语境,开玩笑请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

 

相关阅读: 信社 认同 礼仪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