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五年,丹阳狠补生态环境短板

砥砺奋进的五年(10)

核心提示: 五年来,我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

图为内城河水景和东门外大街风光带。(萧也平 摄)

10

形容一个城市的环境好,其实不外乎两个词——“天蓝”、“水清”,蔚蓝的天空里常常飘着白云,空气清新,身边的江河小溪常常水流清清。五年来,我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丹阳一直在为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如今,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画卷又映入我们眼帘,老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身边的变化让我们切身感受得到。

【大气篇】霾散天蓝,空气更清新

“丹阳的蓝天美爆了”“天蓝到令人沉醉”……细心的市民发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图片频频在朋友圈里刷屏。实际上,这抹“丹阳蓝”的背后是环保部门付出的大量辛勤工作和创新实践。

2013年12月1日至8日,丹阳,整整一周时间,没有蓝天、白云和明媚阳光。

“日均PM2.5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30,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一场持续一周的大雾“锁”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雾霾笼罩之下,整个丹阳“恍若迷境”,最小能见度只有30米。因受雾霾天气影响,高速公路几乎全线封闭,我市各大医院的呼吸道病人较平时增加了三成,药店口罩销量也较平日翻了2~3倍。全市各学校学生的室外晨练、课间操制度以及室外体育锻炼等所有户外活动都被“一纸喊停”——继12月4日教育局下发“各学校需停止一切室外体育课和户外活动”的紧急通知之后,12月6日再次下发通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一天……然而就在停课的这一天,家住开发区车站社区的一名11岁男孩独自走出超市后,雾蒙蒙之下竟迷了路,最后在众人的爱心接力下才回了家。

可以说,2013年的这场雾霾“侵城”给丹阳带来的呼吸的痛,引发了群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也坚定了市委市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在此后的几年时间,我市上下聚焦大气环境治理,并以治理燃煤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设灰气、餐饮排气等“五气共治”为核心,全力打造“丹阳蓝”。

燃煤锅炉排放的烟尘是雾霾天气的直接成因之一。为解决煤烟污染问题,我市动真碰硬,首先向燃煤锅炉这块“硬骨头”开刀。继2010年我市整治909台燃煤锅炉后,2013年又通过使用电能、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或直供热水,对293台死灰复燃小锅炉进行集中整治。为彻底斩断燃煤锅炉“黑尾巴”,2017年我市再次将燃煤锅炉整治列入“263”专项行动,提出全年完成35台燃煤锅炉整治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27台和任务外燃煤锅炉9台的整治。

在严控新增煤炭消费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用煤行业“煤改电”“煤改气”“煤改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2015年以来,我市已推进“煤改气”锅炉119台,建设液化天然气贮罐10处,推进“煤改生物质”锅炉19台,共建成26.1MW光伏发电,其中导墅9.1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沃得15MW屋顶光伏项目、日产园2MW项目已并网发电,沃得、卡威等自发自用光伏项目已完成60%。同时,我市还实施工业烟粉尘治理项目,其中龙江钢铁投入3200万元新建了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通过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300吨;兴联热电投资250万元对一台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除尘改造,减少烟尘排放量7吨,排放浓度达到国家电力行业最新排放标准……

如今,跑在街头的电动公交车和油气混合出租车越来越多,这是我市打造绿色交通网络体系的又一个有效措施。这5年里,我市共完成87家加油站和1座油库油气回收治理任务,让加油站不再发出恼人的油味。同时还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减少扬尘污染,对不合格的工地、违法运输渣土车辆进行持续整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5年开始,丹阳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好转。“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58.6%,优良天数209天;2016年AQI优良率为78.4%,优良天数256天;今年1至9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陈斌告诉记者。这五年来,我市在想方设法治理大气污染这个顽疾的同时,还不断加大环境监测硬件的投入,目前市环境监测站共拥有各类环境监测设备80余套,增强了pm2.5、臭氧、一氧化碳监测能力,实现了监测硬件装备的现代化,并建立起环境自动监测体系。目前,全市共建有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并每天在环保局官网上发布空气质量日报,方便市民随时了解周边的空气清新指数。

【水环境篇】铁腕“治水”,让水更清河更畅

“水质不达标,上游赔钱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按月核算补偿资金。根据太湖流域这套双向补偿原则,我市从2010年开始一直因为水质问题每年都要赔钱给下游城市,但今年可能要逆袭,接受下游城市的补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境内共有太湖流域考核断面8个,其中国考断面3个,省考断面5个。

记者从近几年区域补偿的资金来看,从2010年实行太湖流域区域补偿丹阳全年净补偿下游3800多万元、2015年总补偿下游158.69万元、2016年总补偿下游123.96万元,到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实现净受偿下游56.79万元,且受补偿断面从4个增加到6个,实现了从补偿下游到受到下游资金补偿的逆转。而从今年全市水环境治理的情况来看,预计全年受偿资金可超过200万元。按照断面水质“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导向,我省启动的太湖流域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不仅推动了我市水污染防治责任的落实,激发了政府领导治污的主动性,而且还成就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叠加效应。这五年来,丹阳用活防治跨界水污染的经济杠杆,以节能减排倒逼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农业,全市水环境也由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是改善水环境的重要保障。我市环保投入每年都在2亿元以上,为让更多污水走上“正途”,每年污水主管网建设近20公里,加大了污水收集处理力度;2010年到2014年先后在200多个自然村建设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收集农村生活污水;今年总投资1.5亿元的新一轮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提出全年完成120个村庄整治任务,目前40个村已开工建设。同时,我市还组织开展了九曲河流域、鹤溪河流域及司徒新河流域水环境专项整治。尤其是全市62家树脂镜片生产企业已完成二氯甲烷替代工作,司徒镇45家眼镜企业已全部安装了废水处理设施,40家企业完成接管。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近年市水利部门根据各镇(区、街道)水系情况周期性地对河道进行清淤,2016年共完成河道疏浚276条,共320千米。2017年已完成12条中小河流的清淤疏浚工作,完成26公里的省水利重点工程九曲河整治工作的95%以上,其他列入计划的河道正在加紧施工中。除此之外,为做好各流域治理工作,我市还强化落实“河长制”,建立市、乡、村“三级”河长体系,成立治水工作领导小组,“河长”上至市领导,下至村组队长,强调从小处抓起,重点整治小流域水质,建立健全流域内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因河施策,确保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从2013年开始划定畜禽养殖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2016年又进一步优化禁养方案,在原基础上扩大禁养范围,特别是考核断面控制单元禁养范围。截至今年7月,全市禁养区514家养殖场已全部清栏关闭;非禁养区养殖场治理工作已基本结束,整治率为97.14%,到10月份全面完成整治任务。而在点源污染控制上,今年“263”专项行动持续打击“小散乱污”无证、无照、无审批污染点源,上半年,全市已取缔“小散乱污”点源300多家,使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而对于环境违法“零容忍”,我市依法从严整治绝不手软。今年以来,市环保局联合检察院、公安局已办理污染环境刑事案件6起,环境违法行政拘留案件2起,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39件,罚款总额200余万元。其中,3月一出境考核断面河道水质出现异常波动后,我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断面上游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查,并对所有入河排口进行定位采集水样。从河道中间每隔200米取样,确定水质超标区域;对沿河两岸排口向上延伸2公里进行排查。共检查重点涉水企业22家,立案企业19家,移送公安机关1起,行政拘留1起,有力打击了区域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还对区域入河支流、支沟进行了清淤,铺设污水管网8公里,最终断面水质由五类提高到Ⅲ类。

“最大的感受就是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询问:“近五年来你对丹阳环境的感受如何?”家住开发区的王阿姨如是说:“丹阳越来越美了!”而这几乎是采访中大家共同给出的回答。这五年,为守护好蓝天绿水,丹阳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保护群众健康的“保障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用实践书写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篇章。

(许晓俊 袁建清 曾丽萍)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