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织民生“保障网” 让发展更有温度

砥砺奋进的五年(8)

核心提示: “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共享”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五年来我市推动发展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云阳街道大钱村村民喜看村里新建完工的农民别墅群。(萧也平 摄)

1

“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共享”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五年来我市推动发展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五年来,紧紧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我市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持续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和发展,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促公平,努力让广大老百姓享有更稳定的就业、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暖心的帮困救助……

帮扶就业创业,百姓致富多了一份支撑

“多亏了政府的就业援助政策,让我每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有了保障。”曾是下岗职工的曹女士,作为就业困难人员,在政府的帮扶下,获得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而市民张亚娟在2013年经营眼镜店的初期,因为有了政府10万元创业免息贷款的“雪中送炭”,解了她资金周转的困难,为她的创业之路“助了一臂之力”。如今她的眼镜店经营得红红火火,正着手对外进行店铺拓展。

正如张亚娟所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创业政策的扶持。”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五年来,我市就业惠民突出“稳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两大计划,认真做好精准化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和就业援助,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每周固定招聘会的基础上,我市积极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形成大型招聘与日常招聘、综合招聘与专场招聘相结合的现场就业岗位推介机制。助力创业突出“富民”,全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农村创业富民、城镇失业人员创业促进以及回国人才创新创业“四大计划”,不断激发基层全民创业内生动力。同时,强化创业载体,打造“创业温床”。积极开展创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推动丹阳创业载体从场地补贴型向服务支持型转变。通过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后续服务,将创业政策普及、创业项目推介、创业贷款发放融于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更好地帮助参训者实现成功创业。就业扶贫放出“实招”,对全市新增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登记认定,紧紧围绕援助对象的就业需求,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援助方案。通过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就业援助,为就业困难人员“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送温暖”。

2012~2016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7.9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95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3.02万人,其中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9454人。创业培训9634人,扶持创业68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561人,创业贷款10758万元。

医保改革出新招,异地就医报销难终破解

“上个月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让我回来办理职工医保异地就医登记。我特地抽空赶回丹阳办理。”几年前就已退休的陈先生现在与儿女一起在无锡生活,他高兴地说:“异地结算真是一项惠民举措。今后我在无锡看病,就能直接报销了,再也不用在无锡和丹阳之间来回跑了。”与市民陈先生情况类似,从常州退休后居住在我市的田先生,现在看病再也不用跑回常州报销了,在我市就能享受到医保实时结算带来的方便快捷。

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是今年全国推行的一项医保民心工程,也是我市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力图破解的难题。近几年,我市医保工作想在先、做在先,想方设法方便异地就医结算:从最初独创的代办业务,通过邮寄方式,为四川、深圳、无锡等全国各地的丹阳人解决异地就医报销困难,到2012年开始与上海金卫医保合作,实现了“职工医保费用在上海直接结算”的新突破,再到后来实施的联网定点刷卡,与镇江的4家医院实现了定点报销,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有效推动了异地就医报销难问题的解决。据了解,由省医保中心推行的全省异地医保联网结算工作,我市已于今年6月份正式开通运行,方便了我市市民的外出就医,及外地来我市生活的市民的就医。

小城有大爱,慈善救助困难群众4万多人次

今年7月5日,本报“大爱丹阳”版面以《3岁小梦恩,亟盼救命钱》为题报道了3岁的杨梦恩不幸患上创伤性癫痫的故事后,掀起了一场“爱心风暴”: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凑齐了高额的手术费用。7月26日,如愿带儿子赴京完成手术的杨德侠带着托人做好的两面锦旗,分别送到了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和丹阳日报社。

“在这短短数十天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源于丹阳人的‘大爱力量’。”当时杨德侠激动地说,“没有丹阳人的好心帮助,我们梦恩不可能会有今天!”

在这次小梦恩的手术中,杨德侠深切感受到的来自丹阳人的大爱和温暖,早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温暖人心的“品质”。从来交不齐学费的贫困学生,因有了慈善助学,重新展露了笑容;因病、因灾突然致贫致困的家庭,因有了临时救助,生活多了一份希望;经济拮据做不起复明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因有了“免费手术”,得以重见光明……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促进改善民生,持续推进助学项目,实施“助力千名学子成才工程”;积极推进助医项目,对低保类、低收入类大病患者等实施“大病救助工程”;稳步拓展临救项目,鼓励更多社会成员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将临救范围从因患血液病、尿毒症、青少年大病、一户两人以上大病、遭逢灾祸等导致基本生活临时性困难对象,扩大到一户一人大病、参与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个人及家庭成员遇有特殊困难导致基本生活临时性困难的对象;合作开展助残项目,与镇江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复明、健行工程”等等。

据统计,市慈善总会2013年5月成立至2017年上半年,共募集慈善资金到账2.17亿元,慈善救助支出6715.03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万多人次,慈善资金余额2.079亿元,全市12个镇(区、街道)全部成立慈善分会、192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慈善工作站。2016年,市慈善总会顺利通过镇江市4A级社会组织评审,在民政部举行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活动中,我市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第42名、县级市第9名。

2016年,投入237.7万元,资助507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投入48.8万元,资助244名贫困家庭高中生;投入资金314.35万元,临救480名困难群众,其中救助尿毒症患者124人、白血病患者87人;对2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对18名贫困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展现了我们这座城市有爱心、行善举的大爱氛围。

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当前,围绕“聚力创新聚焦富民”这一中心,我市将研究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创业援助和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业发展,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城乡更多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实惠。

(朱君芬 徐晶 史玉华 忆严)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