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四个面向”

核心提示: 眼下又临毕业季,正是大中专院校毕业学子们应聘择业谋求工作岗位的时机。每逢此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40多年前自己毕业分配参加工作的情景。

1 (1)

0 (1)

眼下又临毕业季,正是大中专院校毕业学子们应聘择业谋求工作岗位的时机。每逢此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40多年前自己毕业分配参加工作的情景。说一说当年老三届(1966~1968)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以及初上工作岗位时的经历,讲一讲个人的体会及感悟,或许能给如今的学子一点启发或参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形势如疾风骤雨,短短的2个月,全国的学校全部停课,紧接着不少工厂也相继停产,直到1968年初,66届、67届以及即将毕业的68届三届毕业生都还在校内。为稳定局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号令,老三届毕业分配的事列入了高层的日程。随即中央制订了“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四个面向)的分配政策,与当时全国学校学工学农学军的方针及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相呼应,要求毕业生走出学校,去边疆到工矿下农村的基层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长。政策一下,各校迅速制订分配方案并落实学生的去向和接受单位。

于是1968年初到1969年,三届大中专毕业生分三批顺利分配结束,学子们打起背包精神饱满地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四个面向”的核心是基层,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一杆子插到底。无论是边疆还是内地,无论是企业还是农场(含军垦农场)、农村,绝大多数学生们被分布在基层的厂、站、所、店、库、队,当一线的测绘、施工及操作工人,营业员、保管员、会统员、农场林场工人、乡村教师及医务人员等等,而且不论与所学专业对口与否,也不管是重点还是一般院校的毕业生,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分配,不讲任何条件。就这样,山沟里、峡谷间、原野上、车间内、工地上、柜台前都出现了一个个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构成了当时又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身油污一身土,一颗红心炼筋骨,摸爬滚打,和工农兵打成一片,虚心向工农兵学习,不怕苦累,踏踏实实接受再教育,任劳任怨地把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劳动生产实际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在磨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意志的同时不断改造世界观,锤炼忠于党、为人民服务的红心。经过几年的实践,不少人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并被评聘了相应的技术职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调动,回到了专业对口的岗位和科研教育部门,特别是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干部“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青化)标准的要求,其中一大批进入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班子,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个面向”是当时政治背景下的产物,我们姑且不论它的正确与错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应该说还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经过“四个面向”的实践,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书本知识必须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力量。

二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增进了工农感情,培养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分工无分高低,工作岗位不论贵贱,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都能获得成功,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改革开放几十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一切都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现代化、工业化给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新的专业层出不穷,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可供选择的行业及其回旋余地不断扩大。然而无论怎样变,各行各业必须有人干,必须刻苦学习钻研加努力拼搏才能出成果,也必须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