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田转向“慧种田”

核心提示: “我用农用无人机播种的油菜已经出苗了,你看,这一垄垄油菜苗都长出两片叶子了!”昨日上午,延陵镇宝林村志南家庭农场的一方油菜科技示范基地上,农场主蒋须俊看着破土而出的油菜苗满心欢喜。

——一位新型职业农民走出不一样的种粮特色之路

本报记者 云莹 须俊

“我用农用无人机播种的油菜已经出苗了,你看,这一垄垄油菜苗都长出两片叶子了!”昨日上午,延陵镇宝林村志南家庭农场的一方油菜科技示范基地上,农场主蒋须俊看着破土而出的油菜苗满心欢喜。放眼望去,这方30亩油菜基地连同周边绿油油的麦苗,给冬日的农田披上了“绿装”,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十多天前,就在这方基地,蒋须俊牵手市农业部门举办了农用无人机油菜种肥播撒现场演示会,这在我市油菜播种史上尚属首次。记者曾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一同观摩。原来,秋收秋种前,蒋须俊就对接镇江农科所,决定在全市率先尝试用农用无人机开展油菜同步播撒种子和肥料的试验。但由于当时油菜播种错过最佳播期,再加上田间墒情不佳,很多人对无人机直播能够顺利出苗并不看好。

如今,油菜无人机种肥同播育苗的成功,打消了旁观者的疑虑。下田查看油菜出苗情况的市农机推广站站长陈新辉说,使用无人机开展油菜种肥播撒,省工省力、节省成本,精量播种均匀度好,且不受地形和田间湿烂的限制,实现了油菜直播作业的智能化,促进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机器换人”。这也让蒋须俊底气十足,他说:“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发展,种粮人不仅要会种田、善经营,更要向‘慧种田’转型,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40多岁的蒋须俊,是我市一位新型职业农民。十多年前,原本在城区一家大型企业上班的他,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感召下,毅然回村跟父亲种起了粮食。与父辈们凭借经验埋头种植、很少看市场所不同的是,蒋须俊有着灵敏的市场“嗅觉”。在察觉到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更加崇尚吃口好、营养丰富的放心米的趋势后,他果断抓住其中的机遇,决定创出一条不一样的种粮特色之路。从2014年开始,在农科院专家的推荐下,志南家庭农场在镇江市率先引种了稻鸭共作富硒稻米,并获得成功。蒋须俊不仅成为镇江市有名的以稻鸭共作模式开发富硒稻米的种植专业户,他的志南家庭农场还荣膺我省首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来看看我的稻米生产车间吧!”参观完油菜基地,记者跟随蒋须俊走进农场的稻米生产车间。眼下正是新米加工上市的旺季,只见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库房内,3台烘干机伴随着隆隆的机械声,正在分批进行烘干作业;稻米加工包装间,一袋袋加工后真空包装的新米,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几年,我通过开发稻鸭共作富硒米,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虽然种植成本比常规稻米每亩要高出几百元,但它每斤售价可达8元左右,已在镇江、南京、上海等地逐步拓展了销路,市场反应不错,一些企事业单位还特地订购用于年终发放员工福利。”蒋须俊说,为打造“延林”牌富硒大米品牌,志南家庭农场借助“互联网+”,一方面与“亚夫在线”进行网络连接,推广销售稻鸭共作特色稻米,以拓展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借助延陵“味稻小镇”的特色名片改进包装,以适应电商销售运输的需要。今年秋收,尽管水稻倒伏较重、稻谷市场价格下跌,但蒋须俊的志南家庭农场180亩稻鸭共作富硒稻米,因亩均产出效益较农户单纯种粮卖稻要高3倍,今年的收成与去年持平。农场内试种的部分富硒彩色稻米,市场销售也格外喜人。

有了规模不等于就有了效益。近年来,一些种粮大户动辄上百亩甚至千亩进行规模扩张,贪大求多后却由于管理粗放而进退两难,增收乏力。蒋须俊种粮则不同,他一直坚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不求“大”而“广”,而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在“少”而“精”上做文章。通过自己生产、加工、销售稻米,凭借良好的品质拓展市场,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稻米为特色的产业增收之路。志南家庭农场的“延林”牌稻米,在全市家庭农场中第一个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先后获得首届“镇江好大米”金奖和南京、上海农展会“农产品畅销产品奖”。

冬日的村头地边,朔风凛冽,寒气袭人。望着田间沐浴暖阳生长的油菜,蒋须俊自信满满:只要冬管防寒措施跟上,待到明年春天,这里将是一片油菜花海。“这个油菜科技示范方,既可以收获油菜籽,又能肥田,一地双用,带来的将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期望中的美好前景让蒋须俊浑身充满干劲,“农村用工难已成为农业规模化生产遇到的最大瓶颈。粮食生产要提升效益,唯有在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要效益,在节本增效上挖潜力。”明年,他将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的更新和升级换代,准备投资20多万元再添置一台新型联合收割机和一台高档插秧机。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蒋须俊将继续坚定地走在科技种粮前列、当好家庭农场的示范。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