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居住”,好倡议还需好政策

本报记者 马骏

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各相关部门要用好有关资金和资源,积极支持老龄工作。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对赡养负担重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按规定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加大对老龄事业投入。

结婚后是否和父母在一起居住,这是每个子女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你愿意和父母一起住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大多数受访市民认为,子女成家后和父母在一起居住,利弊兼有。首先,子女成家后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有很多好处。比如父母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天伦之乐,子女们照顾老人也更方便;可以减少父母发生意外情况,父母、子女都有安全感;如果是独身老人的话,老人不会太孤独寂寞;老人可以帮着做家务、带孩子,子女就能减少很多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更好地工作等。然而,子女成家后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也有不少弊端。比如子女和父母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难免会有种种不方便之处;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摩擦,甚至产生矛盾;两代人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存在分歧等。

今年37岁的徐先生结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不久前,徐先生买了新房,而新房就在父母房子的楼上一层。徐先生认为,父母年纪大了,他应该尽可能地离他们近一些,方便照顾。“就我而言,父母费尽心力把我养大,我现在结婚生子了,而父母却渐渐老去,现在正是我报答父母的时候。”徐先生说,“从小到大,父母没少为我操心。上小学那会儿我太调皮,父母经常被老师喊到学校;上大学了,父母省吃俭用供我读书;毕业后,又忙着帮我找工作。现在虽然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但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住,只有住在一起,我才能好好地照顾他们,让他们享受美好的老年时光。”徐先生如是说。

不少成年子女在受访时表示,只要有条件,与父母就近居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在思想和生活习惯、作息上存在差异,一起住的话难免磕磕绊绊,年轻人不自在,老人也不自在。”市民陈女士说,“不过,如果有条件的话,与父母住得靠近一些是很好的。父母不仅可以在家为忙碌的子女做一顿饭吃,还能帮忙照顾孩子。此外,这样也方便子女留意父母的身体情况,陪伴父母。”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陈女士有类似想法的年轻市民不在少数。

不过,也有一些市民表达了无法与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的无奈。“我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我住在城里。”市民葛先生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他就让母亲搬到城里来一起住,但说了多次都被母亲拒绝。“有时候,我执意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可没过两天,母亲就嚷着要回乡下了。”葛先生认为,作为儿子,他想更好地照顾母亲,但他白天要工作,晚上才能回家,对于母亲而言,城市的环境很陌生,在这里没有熟悉的邻居,生活也不像在乡下那般自在,所以并不想住在儿子家中。葛先生对此也感到很无奈。

市民钱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钱女士告诉记者,她住在城市西边,而父母则住在城市东边。“我父母住的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每天都得爬楼梯。两人年纪大了,出趟门都很吃力。”考虑到这一点,钱女士寻思着让父母把老房子卖了,搬到她家附近居住。不过,一方面,二老在老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有感情了;另一方面,买新房需要钱,老房子卖了也不够买一套新房,虽然也想有更好的居住环境,离女儿近一些,但二老还是十分犹豫。“我自己也是工薪一族,现在也退休了,拿不出多少钱来让父母搬家,如果能有一些新政策支持,让父母和我住得近一些,那就再好不过了。”钱女士说。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90后”都是独生子女,成家后,意味着两个年轻人要赡养四位老人。与父母共同居住或是就近居住,那该与哪一方的父母呢?“90后”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结婚后,新房买在了与双方父母家距离几乎相等的位置。“当初在买房时,我们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毕竟双方的父母都要兼顾。”李先生说,“不过,出于房价等现实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子女在买房时都能这样操作。我身边还有一些外地同事,他们的父母远在其他城市,想要共同生活就更难了。”李先生认为,与父母共同生活或是就近居住还得看不同家庭的现实情况,实在不能做到的话,就经常回家陪陪父母,父母也是能够理解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