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孝“道”,一家三代已走了20年

核心提示: 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这条散步的路,三代人陪伴老人走了整整20年。

喂饭、用轮椅推着老人散步,“孝心接力”让这个家庭其乐融融。

本报记者 马骏

在陵口集镇上,气温适宜的时候,每天晚饭过后几乎都能看到陈炳太老人散步的身影。以前,是儿子陪着老人一起走,现在,是孙子用轮椅推着老人走。有时候,小小年纪的重孙也嚷着要给老人推车。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这条散步的路,三代人陪伴老人走了整整20年。

“晚饭后,我们从家里出发,走到陵口中心小学附近再折回来,相当于绕一个大圈,整个路程大约1公里。”陈炳太的儿子陈国云说,这么多年下来,这条路线他已经不知道走了多少回。道路两边都有哪些店,走一圈需要多少时间,陈国云了然于心。前些年,老人行动不便,陈国云就用轮椅推着他出来散步。现在,经常是陈国云的儿子推着老人出门散步。有时,陈国云的两个孙子也会争着要推老人出门散步。一代一代“接力”陪老人散步,走的还是原先那条路。

这些年来,陈炳太一直和儿子陈国云生活在一起。“我父亲78岁的时候得了脑梗,现在已经98岁了,除了生活不能自理外,饮食和睡眠都还不错,我们全家人都盼着老人能活到100岁。”陈国云说,“父亲刚生病时,身体各个方面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可以自己吃饭,走路也没问题,身为子女的我们所要做的并不多。后来,老人病情加重,便只能卧床休养,走不了路了,并且还得有人照料吃喝拉撒。”

6年前,陈国云的母亲去世了,陈国云在父亲的房间里支起了一张小床,以便在夜里照顾老父亲,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份负担。“父亲能活到98岁高龄,是全家人的功劳。白天,我的妻子在家照顾老人,很是辛苦,遇到实在需要帮忙的事,妻子才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晚上,全家人都陪伴在老人身边。”陈国云说,“就拿喂饭这件事来说,全家人都经常主动给老人喂饭,有时是我和妻子,有时是我儿子和儿媳,有时甚至是我的孙子。虽然父亲说不了话,但我知道,他一定感到很欣慰。”

在陈国云看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父亲年轻时,并没有告诉我怎样做才是孝顺。但他的一些做法,我都看在眼里,耳濡目染中,我对孝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陈国云回忆道,“解放前,我家是做生意的,当时有一位帮工一直在我家工作、生活。最后,是我父亲为这位帮工养老送终的。”

自己有了孩子后,陈国云沿用了父亲的教育方式:重“身教”。“之前,我们一大家子都是住在一起的,后来,儿子和儿媳在城里买了房。虽然不住在一起了,但儿子和儿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回来吃饭,然后用轮椅推着老人出去散步。现在,儿子和儿媳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我的两个孙子虽然年纪小,但也都有样学样,争着给老人喂饭、给老人推车,看到他们学得有模有样,全家人都很欣慰。”

陈国云深信一点,身为子女,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你的孩子就会怎样对待你。“孝道是一种接力、一种传承,更是美满家庭的根基。”陈国云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