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核心提示: 人这一生大抵会经历一个阶段,有书可读的时候厌倦读书,没书可读的时候又想读书

■潘玉毅

人这一生大抵会经历一个阶段,有书可读的时候厌倦读书,没书可读的时候又想读书。正如我们上学的时候期盼放假,放假的时候又期盼上学一样。

书于人而言,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读书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因为每天坐对文字,就算这些文字会跳舞,看上千回百回也觉厌了;但另一方面,读书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简单的文字经过排列组合,竟能衍生出无穷意味,不能不让人觉得神奇。

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就已有“秋学礼,冬读书”的说法。古人即使归隐林下,最大的乐趣也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可以这样说,没有书的人生是黯淡无光的。与古时候不同,如今,我们可读的书太多了。所谓“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显然,穷尽我们的一生,也读不完所有的书,这就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但凡适合自己的,可以增长自己见闻的,弥补自身不足的,优先读;无关紧要的,可读可不读的,慢慢读。

阅读不只是一种消遣,还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书中的知识可以清楚地照见我们的浅薄,让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读了几本书,常常会觉得全天下就自己知道得最多。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炼,伴随着愈渐丰富的阅历,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浅薄,此时,再读书便很有必要。不过现代人通常会瞻前顾后,老觉得自己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感慨着“要是能早几年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那样的话可以多读点书”。沉浸在这种自责、懊悔、犹疑的情绪里不能自拔,最终又将错过当下这个读书的时节。

其实,读书没有年龄的限制,谁也没有规定应该什么时候开始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书如行路,只要出发了,不管你从哪一个道口上高速,都不影响你以后的进程,所以只管放开读罢了。别犹犹豫豫,等到太阳落山了,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汉代刘向的《说苑》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古人七十岁读书尚不嫌晚,我们又怎么好意思说在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的年纪开始读书已经晚了。俗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于白首而言,我们现在都还年轻得很,再者,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以是读书的起点。但是,如果只是想想,而未能付诸行动,或许哪一天真的就迟了。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这副对联是曾国藩送与其九弟曾国荃的。当时曾国荃仕途失意,曾国藩告诫他,不管在什么时候、到何种境地都不要忘了保持一颗虔诚的好读书的心。百余年前的话,放在今天也是一样适用。书到用时方恨少,莫到用时再读书。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