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朝帝陵传承中华文化

核心提示: 11月15日,南朝陵墓石刻(砖画)大型图片展首先在云阳街道双合村文体广场展出,观众甚多。

图为齐梁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阙强 殷显春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城市,离不开一场场有时代担当的文化巡展,它们就像一个个热源,把这座城的历史文化温度辐射给大众,这无形中提升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从现在起,无需乘车下乡和进博物馆,就能近距离欣赏国之瑰宝——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一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我们‘镇馆之宝’的魅力。”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该馆精心组织的南朝陵墓石刻(砖画)大型图片展已陆续在全市村、社区和校园开始巡展,这是我市举办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受众最广的南朝陵墓艺术展。

历史留给丹阳的馈赠有很多。据介绍,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遗存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世界的唯一性。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事业融合发展,在今年7月25日召开的全市文物保护暨申遗工作动员会上,我市正式启动了丹阳南朝帝王陵寝申遗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瞩目。为此,市博物馆积极策应我市南朝帝陵申遗战略,自去年起就开始筹划南朝陵墓艺术展,并于今年上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在城区市民广场举办了展览,受到市民普遍欢迎。自全市申遗动员会召开后,市博物馆再次充实完善了展览内容,并决定在全市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主题巡回展,让“石刻申遗始于心,遗产保护践于行”。

11月15日,南朝陵墓石刻(砖画)大型图片展首先在云阳街道双合村文体广场展出,观众甚多。第二天,两套展板同时在云阳街道大圣村和丹阳中专开展。记者在现场看到,34块展板一字排开,吸引了众人驻足参观,尤其是一些鲜有耳闻的石刻历史通过图文和现场讲解走到了群众面前,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知晓度与关注度。社区展板前,一位妈妈一边观看,一边向孩子介绍:“丹阳不仅是眼镜之都,还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这里保留有大量的不可复制的齐梁文化遗存,它们以陵墓、石刻等形式传承至今,价值非常高,是国家的历史文化瑰宝。”据了解,展览图片基本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到现场拍摄的高清图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每一处每一件都得到精彩展示。

丹阳南朝齐梁帝陵南起陵口镇萧梁河口,向北一直延至水经山,全长20多公里,陵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位于丹北镇胡桥北狮子湾的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为丹阳南朝第一陵,陵前石刻天禄昂首挺胸,颌下有卷须垂于胸际,身上长毛卷曲似流苏,垂尾内收回右外旋,左前足攫一小兽,形象威猛。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陵前一对石兽为现存丹阳南朝帝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对。该陵墓的石刻天禄,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原样复制陈列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内。梁文帝萧顺之建陵陵前神道进口依次陈列有石兽、方型石础、石柱、石龟趺各一对,是所有南朝陵墓石刻中保存石刻件数最多的一处。齐梁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最具传奇色彩的梁武帝萧衍修陵天禄石刻是丹阳齐梁陵墓石刻中最完整的一只。此天禄姿势雄伟,远远望去,像一头高傲的猛兽,在曲阿大地上迈步前进。

除了石刻,这次展览还展出了同样为国之瑰宝的南朝陵墓模印砖画。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对齐景帝修安陵,胡桥吴家村、建山金家村南朝陵墓进行发掘。这三座南齐帝陵尽管有不同程度的毁坏,但陵墓砖室均发现大幅模印砖画,是现知南朝绘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这次图片展览,展出了丹阳南朝帝陵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代表性模印砖画,同时还有南朝帝陵剖析图,把观众领进了神秘的文物世界。目前,我市南朝陵墓石刻(砖画)大型图片展已在云阳街道双合村和大圣村、横塘中学、横塘小学、丹凤实验小学、丹阳中专、第五中学、第八中学等多个村、社区和校园巡展,已有数万人次参观。

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丹阳南朝陵墓及石刻对于探究南朝堪舆、帝王陵寝制度、雕塑绘画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保护和利用好丹阳南朝陵墓及石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今年7月,丹阳召开全市文物保护暨申遗工作动员会,宣布丹阳南朝帝陵和石刻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新时代赋予文物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文物事业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市将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加强对丹阳南朝陵墓和石刻的保护,揭示和宣传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提升人与社会综合文明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本次主题巡展将发挥“流动的博物馆”功能,长期持续下去,并以申遗为契机,让更多民众从文化温度中受益,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责任编辑:李京凝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