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铁轨相伴33载见证铁路大发展

核心提示: 贺槐青,1949年10月9日出生,退休前曾是南京铁路分局镇江铁路工务段铁路维修工,后调至丹阳铁路领工区当计工员,直至2009年退休,与铁轨、列车相伴了33年。

本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仲文

o_1dkd0pvoetf7a2f125m16cn15vi

人物档案:

贺槐青,1949年10月9日出生,退休前曾是南京铁路分局镇江铁路工务段铁路维修工,后调至丹阳铁路领工区当计工员,直至2009年退休,与铁轨、列车相伴了33年。

“与共和国同龄,我很幸运!”作为一名为铁路事业奉献一辈子的铁路职工,贺槐青感慨自己就是铁路大发展的见证人,目睹了新时代的“中国速度”。

1976年,下放后回城的贺槐青迎来了一次工作上的机遇。“年轻时的我是周围人眼中最能吃苦的人,当时正巧铁路上有份工作需要人,我就被推荐去了。”贺槐青称,没想到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33年。在这几十年中,他从普通的铁路维修工人奋斗成长为工长、领工员,从维护7公里长的铁路段到管理常州至龙潭约100多公里的铁路,亲眼见证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也切身感受到铁路提速给老百姓出行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刚做维修工的时候,火车跑得很慢,铁路设施也很差。”贺槐青回忆他维修、养护铁轨时的感受称,最早的铁轨由25米长的钢轨接成,火车在这样的钢轨上行驶轰隆声很大,而且对轨道的损伤也很重,他所在班组里的工人基本上充当了维修工和养护工两种角色,每人每天轮番上岗,无论烈日、暴雨他们都照常工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贺槐青说,大概五六年后,轨道变成了由长钢轨焊接而成的“无缝钢轨”,火车在这样的轨道上跑起来噪声明显小了很多,车身也稳多了。之后长钢轨又发展成现在的重轨,重轨自重大,火车在上面开起来更稳了。“从长钢轨发展为重轨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发展速度明显变快了。”贺槐青说道,不仅如此,他还见证了火车转向方面的快速发展过程,“以前火车转向都是固定‘叉’型,需要十几个人帮忙操作,但这样做会造成火车震动大、阻力大,破坏力也大。后来火车转向都是可动性轨,灵活性高,震动小,平稳且便于提速。”

不过,在贺槐青看来,提速最快的还属火车的时速。谈及这一点,他比谁都激动。他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客车时速大概60公里,货车时速最慢的约50公里。但到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客车便提速至120km/h,货车为60~80km/h。几年后,客车的时速已达到了160公里,速度之快,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而更让他激动的是,如今高速铁路专用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出门乘坐的高铁列车时速轻而易举就达到了250公里,最快的列车更是达到了360km/h。

“丹阳人去北京,现在乘坐京沪高铁只需4个小时便可到达。”贺槐青感叹铁路提速给老百姓出行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回忆称,在“绿皮车时代”,老百姓出行很“受罪”,因为座位都是固定死的木质座椅,不仅舒适度低,而且空间狭小,供水区采用的还是锅炉供的热水,厕所也是直排式的。“那时候人们在车上就餐产生的‘白色泡沫’成灾,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贺槐青说,尤其是春运期间,原本一节车厢有118个座位,一趟列车约1000多个座位,加站座最多可容下2000人,可到了春运高峰期时,硬是挤进了3000多人。“过道上站满了人,厕所里也挤满了人,还有人躺在座位底下,车厢里充满了各种气味,现在想想真是受不了。”贺槐青感慨道,如今的高铁列车舒适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不仅设有空调,座椅变成皮质可旋转的,茶水区也变高档了,厕所还设置了存储器。另外,由于有专门的回收渠道,乘客还可以在列车上叫外卖,还有双层列车等,所有的变化都是近几十年间发生的。

“一直以来,祖国都在快速发展着,我们是时代的受益者,我也为自己曾在铁路战线上奋斗过而感到特别的自豪,我要为祖国点赞!”贺槐青说道。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