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海:悉心照顾病妻践行爱的诺言

核心提示: 7月15日,临近中午,天气燥热,延陵镇利民前清墩村的袁明海端来一盆凉水,站在自家房屋的大堂,一次又一次地给坐在椅子上的老伴擦脸。两人头顶,老式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给夫妇俩带来了炎炎夏日里难得的清凉。

本报记者 束丽娜 通讯员 钱川法

袁明海悉心照顾病妻。

记者 束丽娜 摄

 

7月15日,临近中午,天气燥热,延陵镇利民前清墩村的袁明海端来一盆凉水,站在自家房屋的大堂,一次又一次地给坐在椅子上的老伴擦脸。两人头顶,老式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给夫妇俩带来了炎炎夏日里难得的清凉。

袁明海今年74岁,1964年12月,19岁的他应召入伍,1970年复员,并与张令美结婚。婚后,袁明海在南京一煤矿厂工作,妻子在家务农。之后,夫妇俩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眼看着日子平淡顺遂,却不想,妻子生病了。

1980年,28岁的张令美在家中突发癫痫,得到消息的袁明海立即从南京请假赶回家中,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问诊,却找不到发病原因,只得吃药治疗。之后,张令美几乎每隔3个月发作一次,袁明海则两地奔波。妻子发病三年后,在向多方寻求关系周转下,袁明海得以从南京的煤矿厂调回家乡工作,就在离家三里地的麦溪供销社。因为不放心妻子,进入供销社工作后,每天中午,袁明海都会步行回家吃饭,为的就是看一眼妻子是否安好。

日复一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令美癫痫发作得愈加频繁,后遗症也开始显现,“小脑萎缩了,加上动脉硬化,不仅口齿变得不清晰,还出现了手抖、双腿无力行走等症状。”袁明海告诉记者,在他50岁时,因效益不好,他从麦溪供销社下岗,开始了在家“专职”照顾妻子的时光。夏季,袁明海每天大概5点多起床,洗漱完毕后将妻子搀扶到椅子或轮椅上,挤好牙膏,端来洗漱水,给妻子刷牙,然后将妻子再扶至厨房,让其在一旁看着自己做早饭,“之前一次让她在卧室等着我做早饭,结果她自己就从床上翻身摔了下来,把左手摔骨折了。”自那以后,袁明海到哪都会带着妻子,两人形影不离。

因为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袁明海夫妇俩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他每月3000元不到的退休金,可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妻子的医药费,袁明海自己也因为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需要长期服药,因此,袁明海和妻子一直省吃俭用,两人最常吃的就是豆腐,价格不贵又软乎,连汤带水地适合老人吃。“喂一碗漏半碗”是袁明海给妻子喂饭的切身体会,因为妻子口齿不利索,袁明海每次喂饭时,都会给她戴一个围嘴,并在围嘴兜里放一块毛巾,以便给妻子擦嘴。而在妻子得病前,袁明海并不会做饭。“我以前都不管做饭的,她健康时做得一手好菜,后来她生病了,我就学着做饭了。”袁明海回忆道。

60岁之后,张令美发病次数增多,床和轮椅成了她最常待的地方。每天,她都在这两处“来回折腾”,待的时间久了、不舒服了,她就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意思是要翻身了,这些在旁人听来无法理解的语气词,也只有袁明海能够明白其中的用意。一天的疲劳过后,本该进入梦乡的夜深时刻,袁明海却难以睡个好觉,原来,张令美几乎每隔两小时就要翻身一次,长此以往,袁明海也养成了失眠易醒的习惯,睡眠质量大大降低。尽管如此,袁明海白天却仍然没闲着,除了为妻子准备一日三餐,喂饭喂药、洗脸擦身外,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去集镇的药店买药。

陷入生活困境的袁明海,并没有失去助人为乐的热情。如今在村里住的都是些老人,有时候邻居家漏雨,他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补瓦片,同村人也为袁明海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老伴的坚持所打动。“知道他要照顾老伴,不怎么方便出门,我们就主动来上门找他,得空时陪他下下象棋,解解闷。”今年70岁的钱浩然是袁明海的棋友之一。

多年来,袁明海始终悉心照顾病妻,传递着“不离不弃”的温暖。他说:“只要自己能动,就一定要照顾好妻子,同时也让儿女们安心。”

 

责任编辑:王渊
相关阅读: 诺言 袁明海 顾病妻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