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解放 他们见证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来到几位丹阳解放见证人的家中,根据他们的讲述,再现尘封的往事。

本版撰稿、摄影 贺丽华 李潇 张敏

编者按:4月23日,这个日子对于丹阳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1949年的今天,丹阳解放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丹阳解放70周年,为引导全市人民共同回望来路,忆苦思甜,激励前进斗志,市委宣传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史志办公室、市广电集团、丹阳日报社联合开展了“纪念伟大胜利传承红色基因”——寻访“丹阳解放见证人”活动。本报记者来到几位丹阳解放见证人的家中,根据他们的讲述,再现尘封的往事。

 

韩梦庆:丹阳解放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当天韩梦庆正背着书包去大井头小学上学,因为家庭贫困,上学比较晚,那一年,15岁的韩梦庆才上六年级。

“我到了学校后,老师说‘今天放假’,当我走到贤桥(今人民广场附近)时,只见人潮涌动,锣鼓喧天,有的喊口号,有的唱歌,有的扭秧歌……从大家的谈论中我得知,这一天,丹阳解放了!”回想起解放前后的那段日子,今年85岁的韩老记忆犹新。

“1948年11月开始的淮海战役我军获胜,国民党部分败军逃往苏南,时称‘中央军’”的‘雄风部队’带着大批伤兵逃至我县‘驻防’,国民党部队为充实兵员,大肆抓壮丁,将当时的丹阳县闹得鸡犬不宁。”韩老说,那段时间他吃不饱穿不暖,“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一起去北门(今丹北镇)买籼米,问了价格后,母亲觉得太贵,于是又转道去了西门(今司徒镇),谁知籼米更贵,为了少花点钱,于是又折返去了北门,然而短短一两个小时,北门的籼米价格涨得比西门更贵了。当时母亲感叹‘这种日子,穷人没法过下去了’。”

那几个月,丹阳人民过着黑暗的日子,直到1949年4月22日晚上,只听见炮声隆隆。“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韩老说。4月23日,丹阳解放了。“终于迎来了明朗的天,但‘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对于人民政府来说,可谓困难重重。”

不过,由于人民政府采取的整治措施得当,社会逐渐安定,物价趋于稳定,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丹阳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家家户户访贫问苦,组织干部学习‘老三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成立了店员工会、搬运工会、建筑业工会、手工业工会等,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韩老回忆,随后练湖农场、丹阳纱厂等相继兴起,丹阳的工农业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革命先烈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值此丹阳解放70周年之际,我祝愿丹阳的明天越来越美好。”韩老最后说道。

 

徐芙英:一个中共地下交通站的秘密使命

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徐芙英,因记忆力衰退,常常忘事,如刚吃完午饭不久就会忘记自己吃了什么,也记不得上午家里是否来了客人,但只要提起丹阳解放那几年的事情,她的思维总是特别的清晰。那时候,她是地下交通站的一名交通员,负责将地下党员还有书信送到指定地点,为此她不知费了多少脑筋,也不知吃了多少苦,更不知经历了多少危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来丹阳解放的那一天。

徐芙英出生在胡桥宝山村,三面环山,非常偏僻。但她从小时候记事起,家里就总是特别的“热闹”,经常有陌生人出入,直到长大懂事后才知道他们都是地下党员。“当时丹北是南下北上的战略交通枢纽,我们村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容易隐藏,而且我们家人员结构简单,父亲去世的早,就母亲带着我们姐弟4个,母亲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非常支持革命工作,所以我们家就被发展成了地下党交通站。”徐老说。当时很多地下党干部都在她家落过脚,像宦德胜、康迪、陈云阁、洪天诚、茅志清、高俊杰、陈英等。其中宦德胜烈士在牺牲前夕,正逢她的小弟弟过10岁生日,他还送了一件长衫作为礼物,她的弟弟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时候,他们经常半夜到我家集中开会,来之前还会在东边的墙上敲几下作为暗号。”徐老说,村民们知道后也主动帮忙传信息、打掩护,比如她们一家子人都在农田里干活时,村民只要见到有人进到她家里,就会跑到田里通知她们,说“你家有买石灰的人来了”,因为当时村里烧石灰,这么说不会引起怀疑。而如果有国民党的人经过,村民就会大声喊“兵来了”,提醒地下党员赶紧撤离。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下,徐芙英17岁时也开始参加并组织妇抗会、识字会,主要是组织妇女识字、做军衣等。不久后,还接下了母亲交通员的任务,负责将从苏北来的信件和地下党员送到苏南的指定地点。“这项任务非常危险,因为交通员都是冲在前面的人,必须先确认前方的安全,再提醒后面的人跟上,如果不幸遇到埋伏,只能牺牲自己,尽量为后面的人争取撤退时间。”徐老说,因此每次出发前,她都要仔细考虑,保证遇到危险情况时临危不乱。

这项任务也非常辛苦,大部分时间都在行走不说,而且不管遇到多么恶劣的天气,都必须保证完成任务。她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自己接到任务,要将一名地下党员送到康迪(丹阳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处,他们俩趁天黑出发,花了6个多小时走了30多公里的蜿蜒小路才到。因为当时已是下半夜,完成任务后,她就找了当地的一个交通站休息一下。“当时夜里又不敢点油灯,而且是深秋,天还很冷,而当地的习惯是冬天都睡凉席,我只能和衣在床上躺了一会,冷得浑身打颤,天亮就立马再走回来。那天两只脚都走出了泡。”徐老说道。

到1949年年初时,徐芙英发现,地下党员们到她家开会的次数变多了。“我虽然不能参加会议,但明显感受得到,开会时大家的情绪都非常激动,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解放军准备渡江了。”徐老说,记得那是4月21日和22日的晚上,村民们都跑到附近山头上,看到东北角江边处火光、枪声不断,村民们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知道,那是大部队在渡江,一颗心一直提着,悄悄地等着好消息。23日,大部队进驻丹阳城,丹阳解放了!

 

路志高:解放军的到来改变了我的一生

70年前的今天,是92岁老人路志高最难忘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志高的老家在现在的开发区路巷村,小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贫苦,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家人好不容易弄来了一些豆渣,然后又挖了一些野菜,混在一起煮了一锅,吃的时候卡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回忆起这段往事,路老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路老说,当时国民党对老百姓剥削得厉害,各种苛捐杂税,还敲诈勒索鱼肉乡里。他清楚地记得,国民党一年进村两次,每次向每户勒索一担米,而这几乎是当时一亩粮田一年的收成。“如果交不上粮食,家里的壮丁就得去乡公所抓阄,一旦抽中‘中’字,就得被抓去当兵,所以大家吓得即使是借也得把粮食交上。”

“那时很多村民都不得不选择外出乞讨,而我在做了四年学徒后也绝望地准备离乡讨生活。”路老说,然而,就在这时,他的一位在城里做搬运工的堂叔给家里带来了一则前线的消息,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徐州打了大胜仗,国民党的军队正节节败退,太平日子可能就在眼前了!于是,他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1949年4月22日下午,有几个陌生人在村周边转来转去,因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晚上,村里的中青年都到村南偏僻的野外露宿。晚上10点左右,突然听到北面远方传来了连连炮声,紧接着火光冲天,然后又响起了军号声。正当大家低声议论时,村里的狗突然狂吠起来,然后看到村里有电筒光在一闪一闪。然而,进村的到底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大家不知道。就这样,所有人都心惊胆战地度过了一夜,准备天亮后见机行事。

4月23日天刚蒙蒙亮,就听见村里的妇女和老人高声地喊道“快回来,解放军来了”,这时大家都激动万分地夹着稻草快速跑回了家。“我永远记得,当时有五名解放军来到我家,他们身穿黄色军装,左胸佩戴布制白底红框黑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在热情地和我握手问好后,还专门给我盛了一碗饭,上面放的是油炒萝卜干,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手也直发抖,这是我人生中吃的最暖心的一碗饭。”路老说,解放军离开时,还把他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的水也盛满了。当时他就决定,他要参加解放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路志高四处打听解放军的消息,最后在堂兄的帮助下,才找到了解放军的驻地,并于十多天后如愿参加了革命。“参加革命的第二天,就给我发了津贴,记得是人民币180元,相当于现在的30元。当时我22岁,这是我拿到的第一笔收入,所以说解放军的到来改变了我的一生。”路老说。

今年是丹阳解放70周年,也是路志高参军70周年,现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他总不忘教育后辈要忆苦思甜,认识到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陈冰玉:解放前夕,我带着“护厂队”坚守岗位

“我叫陈冰玉,今年92岁,我是丹阳解放70周年的见证人之一!”21日,当记者来到陈老家中时,一提到丹阳解放时的情形,耄耋之年的她情绪激昂地说道。对陈老而言,无论经过多少岁月,那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当时丹阳城里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而当时风华正茂的陈冰玉是丹阳纱厂“护厂队”的副队长。“那时候成立‘护厂队’就是为迎接丹阳解放做准备的。”陈老回忆道。据陈老的儿子周爱平介绍,母亲曾多次向他们提起她护厂时的经历。“解放前夕,厂里很多人都回去了,就我母亲不惧怕,她带领着‘护厂队’里百余位工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白天开机生产,夜晚轮流巡逻,对丹阳纱厂里的资金和设备进行保护。”周爱平补充说,“当时,有肇事者欲破坏纱厂邻近老火车站的一段篱笆围墙,幸好被护卫队的几位骨干成员及时发现赶跑。”

周爱平进一步帮母亲一起回忆称,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反动势力垂死挣扎,残杀共产党和进步群众,有9名革命同志和群众遭到活埋,丹阳城更是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而丹阳纱厂是当时丹阳唯一的现代化工厂,又位于铁路沿线,反动派曾扬言该厂如不迁走,将炸毁其锅炉设备。保护丹阳纱厂成了护厂斗争的重点,年轻的陈冰玉与她带领的“护厂队”工人们对敌人毫不畏惧,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密切注意敌人可能进行疯狂破坏活动的动向,继续坚守岗位,把好厂门,组织纠察队,很好地保护了厂房、锅炉和机器设备,为解放后该厂迅速复工做好了准备。

1949年4月23日凌晨,陈冰玉和丹阳纱厂的500余名工人一起迎来了丹阳解放,丹阳纱厂也顺利回到了人民手中。据陈老回忆,当他们看到身着军装的解放军走进厂门时,大家像见到亲人一样,一边热烈地鼓掌,一边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一晃70年过去了,陈老对丹阳的建设依然十分关注,每一次发现有新变化,她都要向家里的小辈们感概一遍迎接解放时丹阳城的样子。据陈老的家人介绍,老人到现在都坚持每天看丹阳新闻,读丹阳日报,她为丹阳的变化和时代进步感到自豪。“别看我母亲92岁了,她走路比我这60多岁的人都矫健。”陈老的儿子周爱平还说,老人平日里就爱到处走走,见证着丹阳的各种变化。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