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灯谜”

核心提示: 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到林同军的电脑桌前,书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翻书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通过大脑的构思和手指的敲击,一个个只属于丹阳的灯谜被林同军创造出来,一行行简短的文字,让丹阳方言的地名、桥名、路名、风俗等变得更有意思,这些,都是林同军创作出来的灯谜。

本报记者 李潇 通讯员 张玲芳 云宣

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到林同军的电脑桌前,书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翻书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通过大脑的构思和手指的敲击,一个个只属于丹阳的灯谜被林同军创造出来,一行行简短的文字,让丹阳方言的地名、桥名、路名、风俗等变得更有意思,这些,都是林同军创作出来的灯谜。

灯谜,对于现在的林同军来说,是最大的乐趣,也是他业余时间接触最多的东西。林同军今年73岁,早已白发苍苍,但是说起灯谜来,却十分有生气,“灯谜伴随了我34年,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今后,它也将一直伴随着我。”一边翻着手边和灯谜相关的书籍,林同军和记者聊起了他和灯谜之间的故事。

1985年,林同军第一次在工人文化宫接触到灯谜。“当时看了几个灯谜,还能猜出大部分,瞬间就来了兴趣。”林同军说,那次猜灯谜之后,他就开始订阅和灯谜有关的报纸和杂志细细研读,“当时订阅了《中华谜报》《中华灯谜杂志》等,看着里边的一些灯谜,越看越来劲。”林同军说,工作日,在那时的丹阳化肥厂上班,业余时间,他就开始琢磨灯谜。

“当时自己也开始创作一些灯谜,并且向一些谜报和杂志投稿,每当看见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或者杂志上出现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越是接触到更多的灯谜,林同军越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林同军决定上灯谜学校,“去了学校才知道,其实猜灯谜和创作灯谜是有方法和窍门的,并不是自己整天苦思冥想就能想出来的。”因为酷爱灯谜,多少个夜晚,林同军都在挑灯夜战学习灯谜知识,很多人都称,这样学习太苦了,但是只有林同军知道其中的乐趣,“当你喜欢一件事的时候,再苦你也会觉得乐在其中,而灯谜,就是那个能让我产生极大乐趣的东西。”1988年,林同军从灯谜学校毕业,与1989年4月27日与丹阳的灯谜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云阳谜社,并创刊《丹阳谜花》,由时任谜社理事长的林同军主编,并在丹阳《诗词联》杂志上开设灯谜专栏,当时全国各地甚至很多东南亚的灯谜爱好者都纷纷投稿。《云阳谜花》共出版十六期,收到海内外谜友灯谜稿数万条,刊登本地谜友谜作两千余条、全国各地数百位谜友谜作五千余条……在你来我往的交流活动中,本地谜友们的制谜、猜谜水平也不断提高,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灯谜大赛和征射中获奖,这让他们的灯谜活动有了更多的素材。

然而,令他苦恼的是,职工灯谜协会没有固定的场所,每次活动就像打游击。有一次,协会的多位谜友相约来到林同军家开展活动,正好被林同军在当时云阳镇任职的妹夫看到。“妹夫看到我们一大帮子人尽管挤在一个小屋子里,仍然热情高涨地交流灯谜创作,建议我们成立一个灯谜社团,云阳镇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林同军说,因为那个年代网络不发达,并且人们的娱乐项目较少,这为灯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夸张地说,当年的灯谜活动是最有趣的活动,并且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很多其他活动无法相比的。每次工人文化宫举办灯谜活动,现场总是人头攒动,群众性的灯谜活动很受大家欢迎。”

因为爱好灯谜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丹阳化肥厂、丹棉等五大厂都成立了自己的职工灯谜协会,除了参加工人文化宫的灯谜活动,每个厂的职工灯谜协会都会轮番组织灯谜活动,大家一起上台打擂台,趣味十足。

但是好日子并不长,随着一些厂关闭,灯谜活动缺少了丰厚奖励的吸引,灯谜活动一度低迷。“除了一些厂关闭,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90年代之后,网络渐渐发展,居民的娱乐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这个原因,灯谜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林同军说,“但是我们谜社的一群灯谜爱好者并没有放弃,那之后,我们就轮流在灯谜爱好者的家中组织灯谜活动。”

为了激起年轻人对灯谜的兴趣,近年来,林同军还将丹阳本土文化和灯谜紧紧联系起来。“百姓大舞台——市民广场;在地愿结连理枝——根交……这些都是和丹阳本土文化紧紧相连的灯谜,这些灯谜的出现,对灯谜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林同军说,除此之外,他还通过讲座、赠书、灯谜竞猜等形式,让灯谜走进了各个社区、学校。“之前我们在丹凤实验小学举办了一次灯谜讲座,师生的反响非常好。”云阳谜社还紧扣现实生活,以“反腐倡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文明城市创建”等为主题,创作了一批谜作。据粗略统计,仅每年一次的、与云阳文体中心、丹阳市文化馆联合举办的元宵灯谜竞猜活动,云阳谜社多年来已累计出谜5万余条,参与活动的市民达18万余人次。

除了个人和谜社的努力,部门的大力推行也起到了很大作用。2016年3月,云阳街道特邀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竞赛活动部共同举办“谜乡云阳”海内外有奖灯谜创作大赛,得到了海内外谜友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这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28个市县及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281位谜友来稿8400多条。最终,经全国谜界权威专家选出优秀谜作编印成《谜乡云阳》一书,2016年下半年《谜乡云阳》正式出版。

西门大街商铺张灯悬谜的活动和文化城猜灯谜活动现在成为一种元宵习俗,得到传承延续。“我们已经连续30年在元宵节这天举办灯谜竞猜活动,每年的这一天文化城里真是热闹,可谓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汇集在此,开动脑筋猜灯谜。”林同军说,每年春节前夕,他和云阳谜社的谜友们就要把元宵灯谜竞猜活动的灯谜准备好,每次都要准备2000多条。这其中,既有本地谜友的创作,也有全国各地谜友的来稿。

虽然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的推动和谜友们的助力,灯谜再度焕发“青春活力”,但是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灯谜活动热度比起来,却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云阳的特色,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文化特色传承好、发展好。”林同军说,接下来,他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和谜友们一起将灯谜带进学校,带到社区,呈现在更多市民面前,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灯谜。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训练思维和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起源于古代的隐语。两宋时期,元宵佳节,人们在繁华的街道、店铺悬挂花灯,一些文人雅士将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灯”与“谜”结合,故称之为灯谜。灯谜因为难猜,就像射虎一样难中,所以人们也形容灯谜为“灯虎”“文虎”,猜灯谜为“射虎”、“打虎”。而在云阳,灯谜活动萌芽于清道光年间。据《丹阳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每逢上元夜,云阳古邑西门城墙张灯结彩,笙箫鼓笛不绝于耳;西门外大街两侧,商铺宫灯高悬,内置不计其数,数千众盎然射虎。

上图:林同军正在查询和灯谜有关的书籍

左图:林同军获得的丹阳非遗云阳灯谜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中图、右图:市民们积极参加灯谜活动

记者 李潇 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