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稀儿子的贴心守护

核心提示: “阿娘,喝点水。”上午9点多,76岁的方中华把水杯放到正在“看”电视的老母亲陈押弟手中,叮嘱她喝口水休息一会儿。这温情的一幕时常出现在云阳街道云阳新村一处民居内。

你陪我走过童年 我陪你走完余生

一位古稀儿子的贴心守护

本报记者 云莹

“阿娘,喝点水。”上午9点多,76岁的方中华把水杯放到正在“看”电视的老母亲陈押弟手中,叮嘱她喝口水休息一会儿。这温情的一幕时常出现在云阳街道云阳新村一处民居内。

电视机里传来的声音,是94岁的陈押弟感知外界的重要渠道。由于年事已高,她的视力已衰退到只能模糊感知光影,听力也大不如前。照顾这样一位老人,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与毅力的漫长马拉松。

“从十几年前开始每天陪夜,到几年前母亲视力、听力严重衰退后,我就24小时在这边陪护了。”方中华回忆道。2022年,发现母亲因视力急剧下降而频频磕碰摔跤后,他不放心母亲一个人待着,辞去了皮革商会副秘书长的职务,开始了24小时不离身的守护。从此,他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母亲展开,从清晨起居到一日三餐,从搀扶行走到贴心陪伴,日夜不息。

方中华的坚持,根植于父母言传身教的吃苦耐劳与坚韧不拔。他至今记得8岁时家中失火,一贫如洗,父母却未被击垮,借债砌起一间矮房渡过难关的身影。“妈妈一辈子吃了太多苦,我想让她安享晚年。”方中华动情地说。

失明带来的不安,让母亲的性情如孩童般反复无常,烦躁、发脾气是常有的事。面对母亲的“老小孩”心态,方中华摸索出自己的方法:每天和母亲沟通,一日三餐准备她爱吃的食物;穿衣洗漱、修剪指甲,他细心伺候;母亲烦躁时,他便拉上一段二胡为她解闷;晚上母亲睡不着焦躁难安时,他轻声安抚、耐心陪伴……

“照顾老人没有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的摸索,最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全天候坚守,但是再苦再累我都乐意。”方中华说,照顾老人消耗的体力不亚于上班。为了保持体能,他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清晨趁着母亲还没起床,抓紧时间到大运河边运动50分钟,回家时再去早点摊带上母亲爱吃的油条、麻团等点心。

方中华并非孤军奋战。妻子也会来帮忙料理午餐,妹妹们定期为母亲洗澡,弟弟也常来探望。这份孝道,在全家形成了温暖的合力。

上午10点多,阳光正好,方中华搀着母亲离开2楼的家,来到楼下与老邻居们聊天。“又见面啦,知道我是谁吗?”邻居沈荷凤拉着陈押弟的手,凑到她耳边让她猜自己是谁。“我知道。”虽然看不清,陈押弟还是准确地说出了老姐妹的名字。看到母亲脸上绽放的笑容,方中华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为了让老人们闲谈时坐得舒服,他还自掏腰包添置了几把椅子。他的孝行,邻居们都看在眼里。“这个儿子很孝顺,把他妈妈照顾得很好。”沈荷凤对方中华竖起了大拇指。

七十多岁的“老儿子”,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却让那份反哺之恩在日夜相守中愈发厚重。方中华用最朴实的行动,静静地诠释着“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人间孝道。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