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载再聚首 丹阳“八姑娘”与洞头“海霞”共书传承新篇

核心提示: 八个字,廿四载,一场跨越山海的重逢如约而至。“传承是最美的致敬!”10月30日上午,在浙江温州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丹阳“八姑娘”民兵班第16任班长潘丽琴郑重写下这句话。落笔的这一刻,为这场等待了二十四年的再聚写下序章——丹阳“八姑娘”与洞头“海霞”再度相聚,她们用行动诠释着这句留言的深刻内涵——传承,让精神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曾丽萍

八个字,廿四载,一场跨越山海的重逢如约而至。“传承是最美的致敬!”10月30日上午,在浙江温州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丹阳“八姑娘”民兵班第16任班长潘丽琴郑重写下这句话。落笔的这一刻,为这场等待了二十四年的再聚写下序章——丹阳“八姑娘”与洞头“海霞”再度相聚,她们用行动诠释着这句留言的深刻内涵——传承,让精神历久弥新。

一场跨越时空的“履约”

时间拨回到2001年。两支同样以服务奉献闻名的巾帼力量——扎根内陆、服务基层的丹阳“八姑娘”民兵班,与坚守海防、爱岛尚武的洞头“海霞”女民兵连,首次携手,立下“互学互促、共同进步”的共建之约。

廿四载光阴流转,约定从未被遗忘。此次,“八姑娘”们主动“走亲”,驱车614公里,踏上海岛,走进这支曾被国防部授予“全军红旗民兵连”荣誉称号的光荣集体,开展实地交流。这不仅是一次时隔多年的履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一次触摸历史的“寻根”

在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丹阳“八姑娘”们沿着历史脉络,重温了洞头女民兵从组建之初的艰辛到如今辉煌的奋斗历程。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尤其是老一辈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传奇故事,深刻体悟“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内核。

“同样是女子民兵队伍,洞头的姐妹们将个人命运与海防前线、家国安危紧密相连,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潘丽琴在参观后感慨。这座纪念馆成为最生动的课堂,让“八姑娘”们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理解。

一次问道发展的“取经”

如今在洞头,“海霞”已超越一个民兵连队的名称,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强大文化IP。以纪念馆为核心,串联军事主题体验与海岛风情旅游的“海霞文旅”模式,贯通了“‘海霞’研学+文旅业态”的融合路径,成功将红色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精神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2024年,海霞村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32.9%。这一成功实践,为远道而来的丹阳“八姑娘”提供了宝贵借鉴。

“这次实地参观交流让我们豁然开朗。”潘丽琴深有感触地说,“‘八姑娘’的精神内涵如何与丹阳的城市特质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IP,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丹阳,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1925年5月,黄竞西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共丹阳第一支部,是镇江地区最早的支部,也是当时江浙仅有的9个支部之一。“八姑娘”们数十年的奉献与担当,早已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精神地标。如何让这笔宝贵的红色财富在“中国眼镜之都”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市人武部领导王大鹏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八姑娘”精神从先进典型向城市文化IP转化,深刻感悟奉献与担当的时代内涵,让红色传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一场经验互鉴的“赋能”

此次交流的重头戏,是两地女民兵围绕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展开的深入研讨。

洞头女子民兵连分享了她们在新时代如何转型发展,积极参与海上救援、国防教育、旅游宣传等地方事务,让“海霞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宝贵经验。丹阳“八姑娘”民兵班则介绍了她们六十余年来坚持为民服务,从最初8个人的星星之火,燎原成18支专业分队,活跃在国防动员、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等多条战线上的创新实践。

“你们在服务社会、参与治理方面的精细化、项目化运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启发。”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副连长曾秀红在交流中表示。南北经验的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双方围绕资源共享、骨干互训、活动联动等方面达成了新的合作共识,决心将“结对共建”推向“深度融合”。

一次面向未来的“共进”

此次“走亲”式交流,不仅是对24年前约定的庄重回应,更是两支队伍面向未来,共同回答“新时代民兵何为”这一课题的积极探索。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汲取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潘丽琴道出了此行的核心收获,“我们要学习‘海霞精神’中那种胸怀家国、坚守使命的担当,更要找到它与丹阳实际、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新路径。”

分别之际,双方约定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与协作,持续滋养两支队伍。这一次的重逢证明,最美的致敬,正是让精神血脉在互学共进中生生不息,让红色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