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沓三十载的“特殊历书”念家国

核心提示: 不久前,丁苏松老人在他的百岁寿宴上许下了生日愿望,家人问,老人笑:“说了就不灵了。”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即使在退休后,老人也没有一天离开过纸笔,闲来无事总想记记写写。

80b83b547977287c5066d8e92d082a04

48ec55c6b6b9c2046545742389eacf0b

图为丁苏松老人在自制的历书上记录日常。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不久前,丁苏松老人在他的百岁寿宴上许下了生日愿望,家人问,老人笑:“说了就不灵了。”

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即使在退休后,老人也没有一天离开过纸笔,闲来无事总想记记写写。70岁那年,老人有天看着家中墙壁上挂着的黄历直皱眉,总觉得那留白部分不足以记录他的日常,于是拿出家中储备的语文作业本,自制历书,横线竖线画框,红笔黑笔标注,公历、农历、节气、日记……分门别类,端正记录。这一记,便是三十年。

作为一名百岁老人,丁苏松的衣食住行都能自理,为了证明,老人打开炉灶就要做一锅番茄蛋汤。说着便开始倒油、点火。半天没找到盐,这才作罢。

老人每天还做广播体操,走到家门口的空地上就要展示一番。侧身弯腰,再下腰,两个八拍没做完,老人站住不动了。问他,老人笑着小口喘气,不说累了,而是涨红着脸说忘了动作。

身体硬朗,这是老人不服老的勇气来源,而身体康健的秘诀,就藏在老人的历书之中。

家和,这是秘诀之一。家中人丁兴旺,老人的历书也记得丰富。“10月3日,举行贺寿喜宴,儿女贺寿圆满结束。”“10月8日,夏超梅67岁生日。”“10月12日,陆泽锐5岁生日。”“10月20日,丁建霞58岁生日……”这个月,老人一笔笔记得乐乎,用的都是红笔,代表喜庆之事。

老人育有7个子女,不久前的百岁寿宴上,一家36口人齐齐到场,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洗出来后送到了老人手中。拍照和取照两件事,都被老人记在了历书上。子女说,老人拿到照片后,盯着看了好几天,乐得合不拢嘴。

国泰,这是另一个长寿源泉。和众多过着平凡生活、关心着家国天下的老人一样,丁苏松每天在电视上看新闻,早上收看《新闻直播间》,晚上收看《新闻联播》。晚饭后,老人在村里头溜达,一想到《新闻联播》要开播了,转身就往家赶。

与别人不同的是,老人不仅看新闻,也一直记录新闻。“10月13日至14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加沙第一阶段停火是‘真和平’还是‘修整期’。”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些国内外大事,老人一一记录在他的历书上,老人将这些内容标注为“大事记”,这是历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老人也会在“大事记”上发表看法,比如,“‘台独’是历史逆流,必遭法律严惩。”与老人相伴入梦的,是安宁的家园,是腾飞的时代。

“原来有三十本,遗失了一些,现在这些历书是从2008年到今年的。一年一本,两页记一月。”某年某月某日的一次捐款,一次身体不适,一次家庭欢聚……老人翻看着过往的手记,一时入了神。

老人说社会主义好,新时代好,他也好。为什么呢?老人说:“因为老百姓安居乐业。”

一本本历书,记的是岁月,念的是家国。人活百年,对丁苏松老人来说,无甚期望,唯愿“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乐”。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