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丽华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民俗节日。这个起源于天象崇拜、丰收祭奠的古老节日,发展至今已逐渐演变为一个以敬老孝亲为核心,同时承载着祈福避祸、畅享秋光等丰富内涵的佳节。那么,丹阳人都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记者采访了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吴志阳,听他说说重阳节的那些事。
吴志阳介绍,“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自古以来,重阳节的习俗便围绕着“避灾”与“祈福”展开,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令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含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据《丹阳县志》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食糕。是日相招登高,饮酒赏菊。”吴志阳介绍,重阳节,对丹阳人来说,可谓是轻形式、重内涵,“每年九月九这天,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会对敬老院、福利院及城乡孤寡老人、革命老同志开展节日慰问;学校倡导和组织学生与老人共乐;老百姓则尽量回到家中给长辈送重阳糕,陪长辈喝桂花酒、赏菊、戴茱萸花,以尽孝道、享天伦。至于过去流行的登高远眺、秋游观景等习俗,随着社会演变后,已逐渐被中秋、国庆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所兼并、消化了。”
吴志阳说,重阳节虽然只有一天,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影响深远,节日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在这个秋意正浓的节日里,大家不妨暂别繁忙,陪伴家人,共品一块甜糯的重阳糕,将中华民族这份温暖而深厚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