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用奉献写就“晚晴答卷”
——记天波城社区七旬老党员史仲元、贺娥娥夫妇

图为老党员史仲元、贺娥娥夫妇在观看党员纪念章。记者 韩笑 摄
本报记者 韩笑
“我们是党员,就该有奉献精神,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丹阳市天波城社区,70多岁的史仲元、贺娥娥夫妇用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概括了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底色。重阳节前夕,走进这个充满暖意的社区,随处能听到居民们对这对老夫妇的称赞——他们如同社区里的“老蜜蜂”,用专业、热情与坚守,为邻里传递温暖,为老年生活书写别样精彩。
史仲元与贺娥娥夫妇已退休数载,如今在天波城社区过着规律且充实的生活。熟悉他们的邻居都知道,这对老夫妻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清晨的社区河畔、傍晚的阳台角落,总能看到他们锻炼的身影。“天一亮,大概六点左右,我就要出去走四十几分钟,沿着河边逛逛,呼吸新鲜空气。”贺娥娥笑着说,而她的老伴史仲元,则有自己固定的“养生课”——每天早上在阳台上做一套操,动作舒展,节奏平稳,多年来从未间断。贺女士早上锻炼的身影特别显眼,精气神十足,史老师的晨操也成了阳台外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工作人员杜晓燕时常能看到这一幕。
若说规律锻炼是他们的生活日常,那发挥所长服务社区,便是这对老夫妇退休后的“主业”。先说说贺娥娥,2007年从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前,她曾担任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多年的党建工作经历,让她始终保持着对集体事务的热情。退休后,这份热情便倾注到了社区文化建设中。“我学了不少年唱歌唱戏,很多人都说可以教别人了。现在星期五下午,就开始给邻里们上课。”贺娥娥介绍,为了让课程更受欢迎,她会提前准备不同类型的曲目,既有经典的戏曲选段,也有朗朗上口的红色歌曲,还会根据学员的基础调整教学节奏。如今,这支由她发起并组织的社区音乐班,已经吸引了十七八位老年人参与,每周一次的活动日,成了大家最期待的“快乐时光”。今年,贺娥娥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荣誉——党员50周年徽章,捧着徽章的她眼里满是骄傲:“50年党龄,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只要社区需要,大家喜欢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而史仲元的“战场”,则在更专业的收藏领域。在中国钱币界,他的名字小有名气——中国钱币学会会员、丹阳市老干部文体协会收藏分会会长、丹阳市收藏协会副会长,每一个头衔背后,都是他数十年深耕的成果。退休后,他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反而主动扛起了传播收藏知识的责任——在丹阳市老年大学开设收藏班。这可不是普通的兴趣班,用社区居民的话说,“收藏班所学最杂,涉及字画、瓷器、货币、玉器、家具、杂件等,全江苏省仅丹阳一家有这样的班”。
课程杂,意味着师资难寻。为了让学员学到真知识,史仲元动足了脑筋,“我会动用自己身边的各种资源,找收藏界各个领域的精英或专家来讲课,有时候为了请一位老师,要反复沟通好几个星期。”除了邀请外部专家,他自己也亲自授课,从钱币的历史渊源到鉴定技巧,从字画的笔墨章法到保存方法,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为了备好课,他常常伏案到深夜,社区里有居民想买收藏品,他也不吝赐教;在社区微信群中,他也会定期分享收藏知识,为大家提供免费的专业指导,帮不少人避开了收藏误区。
这对老夫妇的奉献,远不止于文化传播。2020年疫情期间,社区防控压力陡增,史仲元与贺娥娥主动请缨当志愿者。两人拿着大喇叭在小区里巡回宣传防疫知识,声音沙哑了就喝口水继续。这段记忆在社区工作人员口中时常提及,“我们俩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作为党员,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贺娥娥回忆起那段日子,语气坚定依旧。
如今,夫妇俩的生活依旧忙碌且充实。他们都是“学习强国”的忠实用户,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跟社会脱节”;他们的婚姻也走过了近50年风风雨雨,相互扶持,彼此理解,将家庭经营得温馨和睦。面对邻里“这么辛苦值得吗”的疑问,他们总是笑着重复那句话:“我们是党员,就该有奉献精神,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九九重阳节,敬老是永恒的主题。史仲元与贺娥娥夫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真谛——他们没有因退休而停下脚步,反而将生活过得更加精彩;他们没有把“党员”身份当成过去式,反而用奉献让其焕发光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年人的活力与担当,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他们就像社区里的“能量源”,用知识滋养邻里,用热情温暖人心,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我们书写了最动人的敬老篇章,也为所有老年人树立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