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大王”靠智慧养蟹破解发展密码

本报讯 (记者 印牧欣)“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就下塘捕蟹,今年螃蟹的品质和个头比往年要好。”随着螃蟹上市,吕城镇虎墅村的“螃蟹大王”赵夕荣在忙碌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与往年不同的是,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正悄然成为其今年螃蟹个头更大、品质更优的“幕后功臣”。

26日上午,记者来到赵夕荣创办的丹阳市益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60岁的赵夕荣正忙着扎蟹、打包。他告诉记者,其养殖螃蟹已有17年,目前有蟹塘230亩。5年前,他引进了“长江2号”“长江3号”两个新品种,个头大、好管理、利润高的优势让他尝到了养蟹的甜头。今年,他塘里最大的母蟹重达7两,公蟹达8两。

“今年螃蟹的批发价与往年基本持平,但亩产提高了50斤至100斤,螃蟹品质也大大提升。”赵夕荣分析,除了气温更适合螃蟹生长,高效的管理也让他完成从“会养蟹”到“慧养蟹”的转变,养蟹因此变得事半功倍。

赵夕荣口中“管理”的秘诀,是一套智能化管理系统。他解释说,该系统早几年已经开始建设,起初只有监控作用。今年,系统新增了水质监测管理功能,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中的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并显示在电脑上。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精准调控。同时,在蟹塘边设置的物流网环境监测系统还能实时监测风力、雨量、气温和天气变化,再配合无人船等设备,可以节省成本和人力达50%以上。

今年,赵夕荣的蟹塘亩产量达400斤至450斤,日均销量达600斤,总销售收入有望突破400万元。除了送往常州凌家塘水产批发市场和当地餐饮店,他的螃蟹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往浙江、广东、山东、辽宁、河南、河北等地。“今年的客户数量比去年翻了一倍,根本不需要出门推销。”赵夕荣自豪地说。

谈及下一步打算,赵夕荣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认为,智能化是养殖业的必然出路,因此计划进一步在智能割草、无人化管理等方面深入探索,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在这片丰收的蟹塘边,这位“养蟹大王”正用科技的力量,描绘着传统养殖业迈向智能化、高效化的新图景。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