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美新村社区召开“红网格”议事会。通讯员 云宣 摄
本报通讯员 贾佳
作为城乡接合型老旧社区,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整合资源凝聚合力,以党群同心之势续写老旧小区向美而行的新篇章?近年来,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党委通过推进“头雁”引领、居民自治、共建共治、便民服务等四大行动,持续释放“雁阵效应”,找到了老旧社区治理难的钥匙,引领老旧小区蝶变“凤美”家园。
“头雁”引领,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近年来,凤美新村社区党委创新构建“红网格”治理新格局,在集中小区打造“一小区一支部”红色堡垒,推动社区“两委”与物业委员会交叉任职;在分散区域选派“能力强、服务好”的兼职委员姜坚勇等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威望高”的党员吴书生等任党小组长,实现组织全覆盖。各支部勇担重任,成为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服务群众的坚强阵地。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凤美新村社区党委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组织80余名在职党员、退休党员下沉网格服务;丹阳市卫健委、丹阳市民宗局、丹阳市司法局等单位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健康关爱、民族团结、普法惠民等服务;丹阳市委老干部局搭建“银发先锋志愿服务站”,退休干部徐汉良等“银发”力量参与“红格共治”,助力秩序维护、垃圾分类等常态化治理;社区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凭借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参与社区建设,激活社区治理“新引擎”。
党委牵头,涵养居民自治“新风尚”
凤美新村是30多年的老旧小区,近年来,凤美新村社区党委以“党组织牵头、居民为主角”的思路,推选党员楼栋长畅通民意,成立物管委员会,引入市场物业,引导居民自治。定期召开“多方联席”会议,协调纠纷、修订公约,凝聚居民共识,推动绿化带适改停车位、充电桩安装等民生实事落地。历经几轮改造,实行建管并重,小区实现从“脏乱差”到“美舒安”的华丽蜕变。
社区的“一网情深”网格队伍由多支志愿者队伍整合壮大为专业“蓝马甲”,通过“例会交流”持续提质赋能,积极吸纳“五老”“青苗”“巾帼”等志愿服务力量,开展政策宣讲、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并通过宣传“睦邻友好、伉俪情深、尊老爱幼”等活动培育社区新风尚,有效激发居民参与小区自治的热情,受到居民点赞。
党建联建,凝聚共建共治“新力量”
面对辖区本土资源不足的困境,凤美新村社区党委探索“红色合伙人”机制,集合辖区单位、联动职能部门、携手社会组织,聚集多方力量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与丹阳市统计局、中北学院等10余家单位,持续拓宽服务领域,每年开展“文化惠侨”“安全讲堂”“暖心筑爱”等50余场活动,打造“家门口的温暖”。
积极推动“三官一律”和丹阳市城管局、丹阳市住建局等多方力量进小区,携手开展法律讲堂、环境整治、隐患摸排等行动,通过“警网融合”加强金融防诈、文明养犬宣传,依托“五事联动”机制精准响应“大树压围墙”“更换破损铸铁管”“外墙出新”等民生关切。有效构建起高效、迅速的“小区治理大联动”新格局。
党群联合,打开便民服务“新时空”
一方面,要素保障智慧赋能。围绕“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线上每日推送生活热点等温馨提示,同步收集民情、调解小微矛盾;线下通过“网格日志本”动态采集与“挂图展示”数据比对,为精准治理筑牢根基。
同时,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升级,建成集初心小院、红网驿站、红石榴之家等主题为一体的多功能阵地,引入“爱在飘扬”社会组织、老年大学文艺队等专业力量,形成资源与服务良性循环。持续推出“马勇老党员工作室”“民族团结一家亲”“七彩夏日暑托班”等品牌活动,打造“凤祥合美 爱在社区”的幸福图景。
另一方面,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坚持以居民诉求驱动治理优化,以党员刘顺庚为代表的四级微网格队伍穿梭在信息采集、纠纷调解、安全排查一线。社区启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今年,凤美新村社区试点“社志融合”模式,以“一网情深,爱伴银龄”项目为载体,依托“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开展“当爱来敲门”入户关怀行动,开设“‘义’剪有爱”“悦动八段锦”“指尖韵律”等特色为老服务,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