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理响曲阿”奏响理论宣讲“四重奏”

本报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蒋晓超

在开发区各村(社区),一场场宣讲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连日来,开发区“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主线,聚焦乡村振兴、榜样模范、基层治理、反腐倡廉等主题,深入推进理论宣讲工作,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2018年,为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开发区成立“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积极探索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和通俗化,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宣讲品牌。经过7年的积累与沉淀,目前,开发区“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已拥有68名宣讲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理论宣讲千余场,覆盖全区39个村(社区)、机关部门、驻区部门、企业等党员干部群众数万人。

强队伍:宣讲队伍“专业化”筑基

“‘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理论扎实、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理论宣讲队伍,用品质锻造底气,让青年成为讲的主力、听的主角、悟的主体。”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2024年,开发区将各村(社区)近40名青年骨干纳入“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在宣讲端,组织开展“理润初心”宣讲会、“挺膺担当扬青春 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演讲比赛、“同心同力铸党魂 同向同行践使命”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宣讲员在比武锻炼中不断自我雕琢、自我提升。在学习端,邀请市委党校老师对宣讲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以学育人,提升宣讲员的理论功底和宣讲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风家训、廉洁守纪等主题阅读活动,以文育人,培育一批政治明确、理论扎实、善写能讲的宣讲员。

融阵地:平台载体“矩阵化”扩音

为锻造理论学习实践的“开发区模式”,开发区创新打造“思享空间”理论学习示范平台,通过活化眼镜城理论商圈课堂、激活企业红色党建阵地、联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三学”“三促”“三领”为抓手,以“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为主力先锋,组织开展了理论宣讲进机关、进村(居)、进商圈、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为党员群众配送源源不断的理论学习“加油包”。

同时,打通线下线上两个“舆论场”,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为载体,制作推出《曲阿扬帆再启航》《廉政建设在路上》等微视频;以抖音为平台,邀请青年宣讲员录制“金句微分享、微感悟”短视频,以数字化赋能理论宣讲,拉近与群众百姓的距离,解锁新时代理论宣讲的“流量密码”。在多维度、立体化宣讲矩阵的加持下,“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把党的创新理论传得更深、传得更远。

精受众:目标受众“精准化”定调

理论宣讲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一直以来,“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坚持以不同特点的受众群体来确定宣讲基调、深耕宣讲内容,用“小切口”讲明“大道理”。

根据群众的多样性,宣讲团把宣讲受众细分为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以做到精准滴灌。同时,让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第一书记讲社情、“百姓名嘴”讲故事,切实做到专业解读、科学宣讲。

宣讲团还着眼于目标受众的理论需求,注重以“小话题”讲好“大理论”,把晦涩难懂的大道理掰开来说、碾碎了讲,用浅显易懂、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事例讲好加油鼓劲的话,把博大精深的理论细化为一个个群众可知可感的小话题,用身边可感可及的“小故事”阐释时代“大道理”,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讲效果。

活方式:传播方式“沉浸化”谱曲

将乡村振兴宣讲融入百姓文化集市,把思想政策宣讲嵌入干部实地培训,将书记理论课堂搬到小区居民庭院,用舞台文艺宣讲奏响美好生活乐章……为让基层百姓“想要听、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不拘泥于理论宣讲“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的“满堂灌输式”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宣讲新渠道、新方式,创新拓展线下宣讲情境,在实情实景中把思想讲鲜活、把理论讲彻底,打造多情境下的沉浸式理论宣讲课堂,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到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熏陶,真正实现宣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接下来,开发区“理响曲阿”理论宣讲团将一如既往聚焦基层理论宣讲,持续在强队伍、融平台、精受众、活方式上下功夫,积极放大打造区域化“理论传播”矩阵的声量,为理论宣讲“筑基”“扩音”“定调”“谱曲”,努力奏响理论宣讲“四重奏”,让主旋律更强劲、正能量更充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