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长假将至,孩子假期怎么过?

本报记者 王丹 陈晓玲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的脚步日益临近,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既安全快乐又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一线教师及心理咨询师,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心声的机会,从不同视角为假期安排收集实用建议,助力家庭兼顾“放松”与“成长”。

“现在就怕假期孩子‘放飞自我’,要么整天抱着平板刷视频,要么作息颠倒、三餐不规律。”市民陈女士的担忧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她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小橙却有自己的期待:“我想学会搭帐篷,还想认识至少五种鸟!”考虑到国庆期间热门景点人流量大,陈女士提前规划了“本地休闲游”:“打算带孩子去湿地公园露营,白天观察鸟类、认识植物,傍晚一起放风筝;再抽空去近郊的黄连山徒步爬山,去九里看粉黛,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又能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过,陈女士也坦言,如何在休闲之余,让孩子主动完成作业、保持学习状态,仍是她目前的困惑。

与陈女士的“本地游”计划不同,市民李先生选择带孩子“打卡心愿目的地”。“孩子从去年就盼着去北京看天安门,暑假天气太热没敢去,国庆气温刚好,我早早订了9月30日晚上的机票。”他正上七年级的女儿小雨兴奋地补充:“我要自己用手机拍天安门升旗,还要画一张故宫游记手账!”李先生说,为了让旅行不耽误学习,他和孩子约定:“前四天专心游玩,感受首都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10月5日返程后,每天上午用一个半小时完成作业,下午安排阅读或运动,最后两天调整作息。”

“我们家没安排远行,主打一个‘低成本高质量陪伴’。”市民严女士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她三年级的儿子小宸跃跃欲试:“妈妈答应教我做番茄炒鸡蛋,我还要和爸爸比赛拼乐高!”严女士表示,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这个假期打算聚焦“亲子互动”:“白天一起买菜做饭,让孩子学几道简单的家常菜;下午要么下围棋、拼乐高,要么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国庆相关的纪录片,顺便给孩子讲讲家国故事。”严女士认为,假期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在家营造有意义的互动场景,同样能让孩子收获满满。

针对家长们的困惑,马相伯小学张科风老师结合教学经验,给出了四点具体指引。“愉快的‘双节’假期就要到来了,老师希望大家既能放松身心,也能做好自我管理。”张老师强调,第一要时刻牢记安全。假期家庭聚餐、外出就餐增多,要提醒孩子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炸食品,多摄入蔬菜水果,确保饮食卫生;外出游玩时,需遵守景区规定,不脱离家长视线。第二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的假期计划,将作业、阅读、兴趣活动(如绘画、乐器练习)、户外运动和休息时间合理分配,避免“突击写作业”或“完全不学习”的极端情况。第三要体验生活,开阔眼界。秋高气爽的时节,可带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秋天的色彩变化;也可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或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同时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1~2小时,多与家人交流互动。第四要调整身心,迎接返校。假期最后1~2天,需引导孩子逐步恢复上学时的作息,提前整理书包、预习新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假期结束上学做准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则从心理调适角度补充建议。她指出,假期的核心意义是让孩子释放学期积累的压力,家长切忌用“过度安排”让“假期变学期”。“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玩疯了收不了心’,便报满兴趣班、布置大量作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耿振美建议,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计划,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比如让孩子决定某天的户外活动内容、阅读的书籍类型,“适度放手能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也能让他们更愿意遵守约定。”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