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匠心铸就土元“金元”梦
——记皇塘镇新星土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水新
图为刘水新在观察土元生长情况。记者 须俊 也平 通讯员 新辉 摄
本报记者 须俊 也平 通讯员 新辉
金秋时节,在皇塘镇的一座现代化的土元养殖基地里,50岁的刘水新正俯身检查饲养池内的土元。这些褐色的昆虫在湿润的基质中爬动,承载着三代人五十年的坚守与突破。作为该镇新星土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水新用科技与匠心,将传统土元养殖推向产业化、标准化新高度,更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国2000余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昔日的小土元,也变成人们增收的“金元”。
三代传承:从《诗经》里走出的“土元世家”
“《诗经》中‘伊威在室’的‘伊威’,就是我们养的土元。”刘水新抚摸着泛黄的古籍,道出家族与土元的渊源。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其祖父便在皇塘镇鹤溪村养殖土元,80%的村民效仿,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华土元第一村”。1994年,19岁的刘水新接过父亲手中的探照灯,却未满足于传统经验养殖,“当时土元质量不稳定,药企总说‘灰分超标’,价格上不去。”
2011年,刘水新牵头组建新星土元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60万元,吸纳106名社员,养殖面积扩展至40000平方米。她直言:“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富裕才是福。”合作社通过“三共四统一”服务机制,即信息、资源、经济共享,统一种苗、饲料、技术、销售,让社员年均增收超30%,更以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元养殖基地之一。
科技破局:从经验养殖到标准引领
土元养殖的痛点在于质量不稳定。2019年,合作社与南京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共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丹阳推广示范基地”,通过攻克技术瓶颈、制定行业标准和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开启土元养殖的标准化革命。
专家团队发现,土元黄曲霉素超标主要源于饲料等原因,灰分超标则源于基质。合作社通过反复试验,制定了《地鳖养殖规范化操作规程(SOP)》企业标准8项,将养殖温度严格控制在25℃~30℃,湿度75%左右,基质采用菌渣、泥土等配方。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荣敏在合作社驻点研究时记录:“实验组土元生长周期缩短至7~8个月,产量提升3倍,合格率达100%。”
合作社主导起草《地鳖养殖技术规程》镇江市地方标准,获得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4篇,实施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项。药企采购经理李先生感慨:“过去我们得派专人跟踪检测,现在按合作社标准收货,省心又放心。”
如今,合作社联合丹阳农技协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建江苏省(丹阳)土元科技小院,已培养研究生12名。博士生皇圆圆研究土元的论文在国际刊物发表,其研发的“分层饲养法”使单位面积利用率提升6~7倍。刘水新笑道:“这些孩子把实验室搬进养殖场,土元的‘学历’也越来越高了。”
产业升级: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增值
“土元不只是药材,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刘水新展示着合作社开发的系列产品:土元鸡蛋、土元酒、脆皮金元零食……2024年,合作社试水深加工,与高校合作推出土元提取物保健品,附加值提升5倍。
为辐射全国,带动土元养殖户共富,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将种卵、技术、市场送到全国农户手中。江西“新农人”何佳明曾专程来学习立体养殖,如今他的基地年产值超500万元。刘水新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3年,我们计划在沿海地区新建示范基地,让土元走向世界。”
政策赋能,打造特色小镇。在合作社推动下,2023年皇塘镇获评“江苏省土元特色产业小镇”,合作社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刘水新算了一笔账:“过去土元干品得挑着卖,现在冷链车直接进村,价格每公斤涨了10元。”
匠心传承:从“小土元”到“大生态”
“爷爷那辈靠经验,父亲这辈靠规模,我们这辈得靠科技和生态。”刘水新指着养殖房的屋面说:“我们即将试验‘土元-光伏’立体养殖,既发电又控温,一亩地多赚3万元。”
合作社的生态理念还延伸至文化领域。2025年,刘水新计划打造“土元文化研学基地”,让城市孩子体验从养殖到炮制的全过程。“土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我们要让更多人读懂它的价值。”
记者手记:泥土里的创新基因
从《诗经》中的“伊威”到现代化的“金元”,刘水新用三代人的坚守证明:传统产业也能插上科技的翅膀。她的办公室里,摆着社员送的锦旗——“科技赋能土元梦,匠心共筑振兴路”。这或许是对“新农人”最好的注解:在泥土里扎根,在创新中生长,让每一只土元都承载乡村振兴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