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的课堂
——正则高中新疆班二十年育才记
本报记者 谢超
秋风轻起,正则高中校园里的桂花尚未绽放,但空气中已然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期待。9月初,一批跨越3000多公里而来的新疆学子抵达这里,开启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三年。从2005年那个开创性的秋天开始,这样的旅程已经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正则高中行政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该校党总支书记苏哲正翻阅着一摞厚厚的毕业册。毕业册里的照片从泛黄到鲜亮,记录着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第一届只有42个孩子,当时我们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抽出其中一张集体照,照片中的少年眼里,既有不安也有渴望。
这是正则高中新疆班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与成长、跨越与融合、坚守与创新的故事,是7000多个日夜在长江之畔写下的民族教育答卷。
跨越三千公里的求学路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自2000年起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2005年,正则高中成为全省第二批、唯一由县级市承办新疆班的学校。消息传来,正则高中校领导和老师们既充满荣誉感也带着几分忐忑。
“第一批学生到来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该校新疆班管理处主任张旭东回忆道,“孩子们从火车上下来,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好奇。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开新疆,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
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不会想到,这趟向东的列车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一所东部学校的教育生态。
最初的挑战是具体而细微的。饮食差异、语言障碍、学习方法不同,甚至连梅雨季高温高湿的气候都成为需要克服的困难。学校迅速改造食堂,聘请专业厨师;安排语文老师额外辅导汉语;班主任们甚至学会了识别学生思乡时的情绪变化。
“我们也是从那时开始真正了解新疆。”该校第一届新疆班班主任尹林华笑着说,“从地理到文化,从历史到民俗,没想到我们首先成了学生。”
“家”的再造与情感共同体
2006年入读正则高中新疆班的阿不都热依木·热合曼,如今已是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第一中学的数学老师。他仍然清晰记得在正则高中过的第一个古尔邦节。
“那天我们都比较想家,课间,班主任突然进来,神秘地让我们去食堂。走进去那一刻,我们都哭了。”他说,食堂被布置成节日的场景,老师们准备了馓子、干果,甚至努力做了手抓饭,“虽然味道和妈妈做的不一样,但那是我吃过最温暖的手抓饭。”
正则高中老师意识到,对这些离家近万里的孩子而言,教育首先是情感的建立。“我们不仅要办一个班级,更要建一个家园。”张旭东说,学校创造了“结对家庭”模式,让本地学生家庭与新疆班学生结对;开设“心理加油站”,专门疏导新疆班学生思乡情绪,甚至细致到为每个孩子庆祝生日。
这种情感投入是双向的。每年学校的元旦晚会上,新疆班学生都会穿上民族服装,自发组织歌舞表演,邀请本地师生品尝他们亲手制作的家乡美食。
“我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也是本地同学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新疆。”2012届毕业生孟根其其格说。
个性化教学与多元成才路
教育教学是新疆班的核心挑战。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基础差异较大,如何因材施教成为关键。
“同一堂课我们会准备不同难度的教案,课后还会组织学习小组集体学习。”新疆班数学老师殷晓将开发了“分层教学法”,“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找到最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同时,学校还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在新疆生与本地生之间营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在相同的兴趣领域稳步提高。
“学校有太多优秀的师兄师姐,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他们都特别热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2009届毕业生迪丽热巴·艾买提很感激在正则高中遇见了如此多优秀的同学,热心的师兄师姐更是她前行路上的榜样和领路人。
自2019年起,正则高中取消预科班,新疆班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三年。2022年,新疆生直接编入本地生当中,探索实施混班教学,实现了新疆生和本地生无差别管理,最大程度促进交往与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课堂内的“混班共学”到课堂外的“走亲研学”,正则高中始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各民族学生“共学、共事、共乐”,也带动学生们一同成长。
二十年来,正则高中新疆班共培养毕业生1804人,包括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11个民族,总共有151名学生被“985”大学录取。其中,有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他们带着‘正高精神’升入自己向往的大学,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最让老师们骄傲的是,每个孩子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013届毕业生阿卜杜合力力·阿尤普在东北大学参军入伍,毕业后选择回到新疆,成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镇恰玛古鲁克村的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他说:“正则高中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建设家乡。”
文化桥梁与相互影响
新疆班的存在,也深刻改变了正则高中本身。
每年的“民族文化节”已成为全校期待的盛会。新疆歌舞、美食体验、手工艺品展览,让运河之畔的校园充满了西域风情。本地学生通过结对互助、混班教学和共同社团,与新疆同学建立了深厚友谊。
“我高中最好的朋友是新疆班的再同古丽·牙生。”2009届毕业生陈晨说,“她教我跳新疆舞,我教她丹阳方言。大学毕业后我去新疆旅游,她就成了我的导游和翻译。”
这种文化交流甚至影响了学校的课程设置。正则高中开发了《远方》《雪莲花的绽放》等校本课程,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研学实践活动,本地教师在新疆班的教学经验也被应用到普通班的管理中。
“新疆班改变了我们看待教育的方式。”苏哲说,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重视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这些经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十年桃李谱新篇
翻开毕业生名册,正则高中新疆班二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超过99%的毕业生考入高校,更有一批校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或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2010届毕业生阿不都沙拉木·阿布都瓦克如今是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皮肤科医生;2011届毕业生莫敏江·阿力木成为家乡一所高中的物理老师,不少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考入新疆班,有了更好地发展;2014届毕业生尼亚孜·艾力,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正则高中的教师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专业成长。二十年来,学校多次荣获省、市、自治区民族团结荣誉称号,有5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民族教育荣誉;2011年、2020年,学校先后两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新疆班语文教师卢培说,“这二十年,我们与孩子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他们扩大了我们的世界,我们帮助他们展翅高飞。”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脚踏实地,怀抱梦想,母校永远会在背后支撑学子们的成长。”苏哲表示,站在二十年的新起点上,学校正在规划新疆班的未来: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深化混合教学模式,拓展校地合作路径……“希望学生们有责任、敢担当,负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不忘感恩!”
黄昏时分,校园渐渐安静下来。石榴园宣传栏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在夕阳下格外醒目。不远处,新疆班教室里的灯光陆续亮起,又一批学子即将在这里书写他们与正则的故事。
三千多公里,二十年时光,一所东部学校与一批西部学子的相遇,绘就了一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图景。正则高中新疆班的故事,是关于如何用教育打破地域界限、用理解消融文化差异、用爱心构建共同未来的故事。正如一位毕业生在留言册上写下的:“丹阳不是故乡,却给了我们家乡般的温暖;正则不是终点,却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