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筑梦虾塘边

核心提示: 多年来,他用“工匠精神”在青虾养殖上不断探索和努力,走出了一条特色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科技化之路。

陈志瑞家庭农场:

用“工匠精神”筑梦虾塘边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锁泉

初秋时节,依旧骄阳似火,炽热的高温如一层无形的热浪弥散开来,整个乡间池塘边也不见清凉之感。在陵口镇乐善村陈志瑞家庭农场的青虾养殖池塘内,农场主陈志瑞边指导工人进行水草清理边告诉记者:“高温季节,水质调控尤为关键,水草多了势必影响到水质,水草少了也不行。目前我们正对放养的秋季虾苗进行科学管理。”多年来,他用“工匠精神”在青虾养殖上不断探索和努力,走出了一条特色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科技化之路。

陈志瑞从事青虾养殖已20多年。聊起青虾养殖,他原本紧锁的眉宇,瞬间如一幅七彩斑斓的画卷般徐徐展开,脸上洋溢着感慨与自豪。“我是2003年开始养青虾的,之前是乡镇橡胶厂从事鞋底研发制作的一名工人。”陈志瑞说,“当时,有浙江虾农在我们这一带搞青虾的提水养殖,而且效益还不错。那时我41岁,浑身充满了干劲,决心在这方面闯一闯。”一开始,他抱着试试水看看效果如何的心理,只承包了40亩水面。没想到,小试牛刀的他,养殖过程顺风顺水,青虾的产销还比较顺畅。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市场的需求,他的青虾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到300多亩。

陈志瑞深知,水产养殖极易受天气和病害影响,光靠人工养殖显然不适应形势发展,唯有走精准科技管理之路,才能科学调控水质、因塘制宜,这是保障青虾规模化养殖成功的关键。从2019年开始,他借助现代化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积极购置特色渔业机械,推进青虾养殖的全程机械化管理。他的青虾基地不仅拥有投饵机、无人投饵船、拌料机、水质检测仪、青虾筛选机,还有80台增氧泵等设备,可谓一应俱全。随着特色渔业机械的推广,他也尝到了机械化养殖的甜头:以前,7个工人投喂饲料要3到4小时,现在机械化投喂,4个人能管理330亩虾塘,早晚投两次只要6个多小时,效率提高了几倍。

陈志瑞笑着说,“总结我的成功经验,不外乎两条。一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我这个人比较喜欢钻研,古人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直推崇这个道理,并时时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鞭策自己。二靠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为我们提供了高温等灾害性气象保险,还有机械化设备购置补贴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增强了我规模化养殖的信心。”

如今的陈志瑞,不仅成为我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户中的标杆,还成为当地及周边虾农信得过的养虾能人。近年来,他不仅获得第二届全国淡水虾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养殖能手、江苏省和丹阳市推广示范“太湖2号”青虾养殖标兵称号,还被省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厅等8个单位联合确定的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此外,他的养殖基地还荣获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体系繁育团队示范基地、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丹阳青虾基地示范点等殊荣。

“平时在养殖中遇到问题,大家都乐意向陈志瑞求教,他的养殖塘口已成为陵口一带青虾养殖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青虾养殖户胡兴荣告诉记者,在陈志瑞的影响和带动下, 他承包了50亩水面养起了青虾,周边一些渔业养殖农户也转型搞起了青虾养殖。如今,全镇的青虾养殖面积已达3000亩左右,成为当地特色农业之一。这与陈志瑞积极推广青虾养殖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他的基地引领与带动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