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春秋假,不同群体看法不一——
孩子们的“小确幸”还是家长的“新负担”?
本报记者 王丹 陈晓玲
虽然我市暂未接到具体的秋假通知,但该政策已经引发广泛讨论。春秋假究竟是“福利”还是“负担”?学生、家长、教师等群体看法有何不同?昨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太期待了!”记者采访了多位马相伯小学的学生,对于春秋假,他们都兴奋地表达了对假期的向往。殷同学表示,平时周末时间有限,活动范围多局限于市区,若能放春秋假,希望与父母一起去北京看天安门、爬长城;戎同学希望利用假期沉浸阅读,或在家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华南实验小学丹凤校区的部分学生认为,假期不仅是放松身心的机会,还可实现错峰出行、开阔视野,为后续学习储备能量。
家长群体对此态度呈现明显分化。支持者认为,春秋假有助于孩子调节学习节奏,促进亲子互动,提升家庭情感联结。市民李女士表示:“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长时间陪伴孩子,春秋假正好可以带他到周边城市旅游,共同体验不一样的风光。”
然而,也有部分家长提出顾虑。一方面,他们担心假期会打乱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可能因放松而难以重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看护难”的问题。有家长直言:“夫妻双方都上班,孩子放假无人看管,只能送往托管机构,这不仅增加经济负担,也带来照护压力。”
教师群体则更多聚焦于假期与教学安排的衔接问题。部分教师赞同春秋假的设计初衷,但强调需提前明确放假时间,以便科学调整教学进度,避免因临时安排影响课程质量。还有教师担忧,若缺乏有效监督,部分学生可能在假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心理专家则指出,适度假期对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她建议,家长应在假期中合理安排休闲与活动,避免将假期变为“第三学期”,真正让孩子实现放松与兴趣发展。
与此同时,有旅行社也注意到了该政策可能带来的消费潜力。“如果我市试行春秋假,预计会带动周边游、短途游市场的发展。”环球国际旅行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之前一直有寒暑假研学等旅游线路,针对春秋假,虽然是在观望阶段,但后期如果该政策实行,会根据实际情况策划推出针对亲子家庭的旅游产品,涵盖自然探索、文化体验等主题,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