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爱和责任谱写讲台上的“传承曲”
——教师节走进教师家庭聆听他们的故事
图为华勇来到女儿华芸静教室“听课”、邹晓娟在备课以及工作中的孔蓓芳。记者 王丹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王丹 陈晓玲
初心,从未改变;讲台,见证传承。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几位普通却不平凡的教师。他们是父女亦是同事,是母女亦是知己。他们以家为始,以校为家,让教育的种子在血脉中生根发芽,最终在时代的校园里,开出绚烂的繁花。
父女同校执教、母女跨校传经,教育路上“同行者”的温暖相伴
“华老师,又来‘听课’啦!”在马相伯小学四年级教室外,经常能看到体育老师华勇的身影。今年,他的女儿华芸静作为定向委培师范生入职该校,成为四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父女成了同事,也成了教学路上的同行者。
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之家”。华勇自1996年踏上讲台,先后在新桥中心小学、新区实小任教,如今在马相伯小学深耕体育教学;妻子夏玲珠则辗转于双庙小学、中心幼儿园、车站小学,始终坚守语文教学一线。在父母影响下,华芸静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今年刚一入职,父亲就成了她的“专属督导”,教室外默默关注、课后细致点评,承载的是父亲沉甸甸的期许。而在家里,母亲夏玲珠更是她的“教学智库”,母女俩常常一起研讨课堂设计、学生管理方法。一家人同频上下班,教育日常中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与传承。
同样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的,还有邹晓娟和颜润颖母女。1996年入职的邹晓娟,多年深耕于小学语文教学;女儿颜润颖今年25岁,2024年入职省丹中,接过了母亲的“语文教鞭”。尽管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她们却是彼此最贴心的教育伙伴。颜润颖遇到教学难题,母亲总是倾囊相授;工作压力大时,母女俩便相约逛街吃饭,用欢声笑语消解疲惫。“看到女儿站在讲台上的样子,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邹晓娟的话语里,有骄傲,更有欣慰。
一方砚台、一个群聊,三代教师的“精神接力”与云上传经
“这方砚台,是爷爷用了半辈子的宝贝,也是我们家的‘教育信物’。”马相伯小学语文老师孔蓓芳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方古朴的砚台,眼中写满珍重。1997年入职的她成长于一个“教师世家”:爷爷是曾经的私塾先生,姑姑是中学教师,姐姐教中学英语,姐夫教数学,丈夫是镇江高专数学教授,外甥女王怡如今也在无锡一小学担任数学老师。
从私塾到现代课堂,教育形式在变,但“立德树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孔蓓芳至今仍清晰记得,自己曾是姑姑的学生。工作后,姑姑仍手把手教她备课、上课;爷爷更是将陪伴自己半生的砚台赠予她,叮嘱她“好好教书,对得起学生”。之前,外甥女王怡备考教师资格证,全家立刻组建微信群,长辈们远程监督她练字、梳理知识点,从“QQ传经验”到“微信群指导”,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教育情怀。
从“父女同校”到“三代从教”,这些教师家庭用行动诠释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代代人的坚守”。在校园里,还有无数这样的“教育传承者”,他们以爱为笔,以责任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教育故事,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