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铁牛和杭东良为王政贵(左二)介绍尧巷村的“红色记忆展”。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讯 (记者 马骏)8月5日和8月20日,本报“民生·最关注”版面先后刊登了《一场特别的“红色记忆展”》及《尧巷村“红色档案”再添新名字》二文,讲述了丹北镇尧巷村的王铁牛和杭东良两位老人丈量红色土地,镌刻家乡英烈记忆。昨日,尧巷村红色“英雄谱”上唯一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政贵回到家乡,站在了这场“红色记忆展”前。
头发花白、精神抖擞的王政贵老人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也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半个多月前,王铁牛和杭东良通过老人的侄子王建华与远在四川宜宾的老人取得了联系,“王政贵老人得知我们在搜集整理尧巷村的英雄事迹,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乡看一看,而归期也是一再提前。”
昨日上午,在尧巷村下祁自然村的王建华家中,之前一直通过手机联系的王政贵老人与王铁牛、杭东良终于见上了。时隔多年,再回家乡,王政贵老人感触很多,“这座小村庄已经完全变样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上来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老人说,“当年在部队里,战友们有时会畅想,讨论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有人说,那就是吃饭穿衣不愁,电话电灯,楼上楼下。大家说着,笑着。如果他们能看到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该有多欣喜呢。”
今年已93岁高龄的王政贵老人,回望当时战争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王政贵老人参加长津湖战役时,年仅17岁,是20军58师174团1营2连的一名战士,和“特级英雄”杨根思同在一个师。当时由于身材矮小,王政贵被安排在“司号员”岗位,负责吹号发放口令。“当时我们这个连队进入长津湖地区,零下40℃的天气,挖工事往往都挖不下去,睡觉就睡在雪地里。”王政贵老人说着,王铁牛和杭东良在旁静听,“长津湖战役前,部队发棉衣棉帽,数量特别少,每次都从普通战士开始发,之后再发给干部,最后发给党员,因为我是我们连队年纪最小的,战友们便把棉衣棉裤给了我,而他们有时只能穿着单衣作战。”
站在村头广场的“红色记忆展”前,王铁牛和杭东良为老人介绍着村里的其他英烈,展报高高挂起,一张一张,随风飘扬,老人喃喃地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他们能看到这盛世,看到后人仍惦记着他们,应该会安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