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技术壁垒 打破进口垄断

核心提示: 近日,在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场关于国产碳纤维上浆剂研发的技术研讨正热烈进行。

c3dbaa3a71f9b27b5361a1889c442815

图为刘丰(中)与团队成员在研讨科技攻关项目。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孙彬 文/摄

近日,在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场关于国产碳纤维上浆剂研发的技术研讨正热烈进行。“金山英才”、恒神碳纤维事业部项目经理刘丰与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细致梳理通用型热塑性上浆剂研发的最后攻关节点。他难掩喜悦地向记者透露:“目前项目已取得重大突破,力争2026年8月完成产业化落地,届时将彻底摆脱该产品对进口的依赖,让国产上浆剂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38岁的刘丰,来自安徽马鞍山,2024年3月正式加盟江苏恒神,在此之前,他曾深耕钢铁冶金领域多年,2012年硕士毕业后先后供职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逐步成长为行业内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但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让他始终渴望突破现有领域的边界,于是2020年开始进修博士学位。机遇的种子早在读博期间便已埋下——师从碳材料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吕春祥研究员后,刘丰在导师的指导下,致力于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工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一经问世便引发业界关注。“钢铁冶金中的金属材料研究,与碳纤维的结构性能分析存在技术互通性,这为我后续跨界研发打下了基础。”刘丰坦言,正是看中碳纤维产业的广阔前景,以及恒神在行业内的全产业链优势,他毅然选择投身这一“新材料黄金赛道”。

碳纤维热塑性上浆剂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的一种新型辅助材料,能提升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与力学强度,但因配方设计复杂、工艺合成难度大,始终未能实现关键性突破。国内多采用热固型上浆剂。他加入后,企业的研发需求与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一场“攻坚之战”就此打响。

为攻克技术难关,刘丰带领团队开启了“百日攻坚”模式。每一款配方的调试,都要历经十七八次甚至二十余次的反复验证;每一项性能数据的优化,都需要连续数十小时的实时监测。累计100多次试验、近2000个小时的研发投入,团队终于在新型上浆剂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工艺合成上取得突破——研发的通用型热塑性上浆剂,不仅韧性指标远超传统国产产品,更能适配新一代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完全符合国家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目前产品已通过小试、中试,进入试生产阶段,性能指标接近日本某知名品牌产品,部分参数甚至实现超越。”刘丰说,该产品若全面替代进口,每年可帮助恒神降低采购成本500多万元,更能为国内碳纤维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支撑。

谈及选择恒神的原因,刘丰感慨道:“这里不仅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企业从上到下对科研的重视——管理层给予研发团队充分的自主权,同事们紧密配合、协同攻坚,让我的研究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此外,丹阳对人才招引的暖心政策,以及恒神作为国内唯一碳纤维全产业链企业的平台优势,也让他坚定了扎根这里的决心。“能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展望未来,刘丰团队已制定清晰的攻坚计划:一方面加快通用型热塑性上浆剂的产业化进程,确保2026年8月如期完成项目验收;另一方面持续拓展研发边界,针对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开发更多高性能、低成本的碳纤维配套材料。“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刘丰表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研发,为我国碳纤维产业迈向国际第一梯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