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飞防队:科技助农 稳产增收

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水稻破口抽穗期,广袤田野上到处可见农户们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稻田病虫害防治的画面。而在我市有这样一批“新农人”,他们利用自家农场购买的无人机抱团合作组建“8090”飞防队开展跨区域飞防作业,成为目前全省飞防面积最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稻麦两季飞防作业面积超过了16万亩/次。

本报记者 邹亚俊

眼下正是水稻破口抽穗期,广袤田野上到处可见农户们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稻田病虫害防治的画面。而在我市有这样一批“新农人”,他们利用自家农场购买的无人机抱团合作组建“8090”飞防队开展跨区域飞防作业,成为目前全省飞防面积最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稻麦两季飞防作业面积超过了16万亩/次。

“今天飞防的面积总共是2000亩,我们来分配一下,争取今天保质保量完成。”昨日下午,在延陵镇杨平家庭农场,来自“8090”飞防队的5名成员正聚在一起安排飞防任务。这支组建于2017年的飞防队由镇江市卓越“新农人”、延陵镇杨平家庭农场负责人史杨平牵头成立。今年39岁的史杨平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农场种植面积达1700多亩。“创新是驱动社会化服务升级的引擎,创新是解决服务供需矛盾、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唯一途径。”史杨平说,组建飞防队的初心是节本增效、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粮食生产虽然逐渐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农田管理这块,不少小规模种植户或者年龄比较大的种田人,他们负担不起新设备的购买价格或者对农业新设备还不了解,依然依靠着旧式的担架式喷雾机打药,不但效率低,而且喷雾也不均匀;有的农户甚至还靠人工施肥。

正是瞄准这一市场需求,史杨平牵头本地家庭农场中从事飞防服务的“新农人”,组建成立了“丹阳市八九零后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通过开展以稻麦病虫害防治和施肥为主的飞防服务,既解决了“谁来智慧种地”的问题,又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飞防助农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水稻病虫害防控事关粮食产量和质量,要做优飞防服务,重在质量和信誉。飞防队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牵头人总负责+会计+成员”的管理模式,统一飞防技术标准,坚持公正分配制度,实行“机损自负”的惩罚机制,从而增强队伍的凝聚力。首先,在队员选择上有要求。目前,飞防成员中除了团队负责人史杨平家的种粮规模达到1700多亩外,其他成员的农场种粮规模也都在四五百亩,且都购买了农用无人机、具有五年以上的飞防和种粮管理经验。其次,更重要的是飞防质量,每位成员要将“飞防田块当作自家田块”来精心操作。2018年,史杨平的表弟在一次飞防服务后被农户投诉,事后发现确实是其表弟操作未达到防治标准,身为团队负责人的他不留情面,坚决将其开除出队伍,这一做法不仅严格执行了飞防队的制度,也促使队员以高标准严要求做好飞防服务。

“自从加入飞防队以来,感觉自己的飞防技术不仅提高了,干事也更加有责任心。”今年刚加入飞防队的成员袁红斌说,为了能高质量完成飞防任务,队员们经常在一起进行技术探讨,像药剂浓度、混配顺序、是否二次稀释、打药时的天气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每次出门进行飞防任务,队员们之间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在飞防高峰时段,为了保证防治的时效性,他们凌晨五点左右就赶到服务对象的田头。有的队员为赶赴周边县市进行飞防作业,就提前通宵达旦完成自家农场的飞防任务,保证第二天准时出发。

靠着优质的服务,“8090”飞防队在我市以及周边地区迅速赢得良好口碑,抢占大量订单。目前,飞防队成员由最初的4人增加至现在的8人,无人植保机由最初的4台扩展至现在的20台。服务区域覆盖了常熟、溧阳、金坛、丹阳、丹徒、句容共计6个县(市、区),为100户农户解决了病虫害防治难题。成员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成员飞防2~3个月,就有10万元的收入进账,成为种粮中最稳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在飞防服务中,针对服务对象种植水平较差的问题,飞防队队员还向他们传授粮食种植技术,队员的家庭农场每年都有服务对象前来观摩学习,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史杨平说 ,将来他们还将不断扩大跨区域飞防作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打响丹阳飞防社会化服务的优质品脾,让“智慧农机”社会化服务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以“科技种田+智慧服务”为笔,描绘农业提质增效“新丰景”。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