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票时代”将至,但求“票”留温暖记忆

核心提示: 当身份证轻轻一刷就能完成检票,当12306的电子行程单取代了攥在手里的卡片,陪伴几代人走过旅途的纸质火车票,正悄然卸下“乘车凭证”的重任,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a91a095ed47454b481754fbc14c24e36

图为王女士保留的火车票。记者 王丹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王丹 陈晓玲

当身份证轻轻一刷就能完成检票,当12306的电子行程单取代了攥在手里的卡片,陪伴几代人走过旅途的纸质火车票,正悄然卸下“乘车凭证”的重任,慢慢淡出公众视野。这张小小的卡片,曾是旅途的“通行证”,如今更成了不少人藏着青春与回忆的“时光载体”。在丹阳,多位市民翻出珍藏的火车票,讲述票根背后的故事,也见证着铁路出行的变迁。

“你看这一沓,从淡粉色软纸票到蓝色磁介质票,都是我的‘青春轨迹’。”市民王女士捧着厚厚的车票册说。十几年前,她在南京求学,后来与丹阳小伙在南京成了家,从此开启“每周一赴丹阳上班、周五返南京”的通勤路。刚入学时,她拿着印着“学”字的学生折扣票,坐火车往返学校与家乡。毕业后,车票再没有了“学”字。再后来,火车票不再作为乘车凭证,上面多了一行“仅供报销使用”的字样。在王女士的车票中有几张淡粉色的车票格外抢眼,这粉色的车票是我去泰州室友家玩的时候买的,当时宿舍四个人,就我坐动车,他们还得挤‘K’字头快车”。如今,部分车票的字迹已模糊,但票根串联起的求学时光、恋爱点滴,让她对火车的情结从未消散。

比王女士早几年在南京求学的路妍丽收藏的车票是“清一色粉”。2005年到2008年,她在应天大街读大学,为了省下几块钱车费,总买去南京西站的绿皮车票。“那时候从学校到南京西站要转两趟公交,车开得慢,票也软乎乎的,揣在口袋里能暖半天。”如今,路妍丽的粉票还在,可当年停靠的南京西站早已拆除,“每次翻到这些票,就像看到当年那个背着书包、在西站站台赶车的自己,纸质票没了,这段记忆反倒更清晰了”。

纸质火车票的“双色变迁”,还藏着旅行者的“跨界印记”。喜欢旅游的赵先生,至今保留着2018年去黄山的四张火车票:丹阳站售出的蓝色磁介质票,和黄山站售出的淡粉色软纸票。“当时去黄山没有直达车,从合肥南站转车到黄山北站,回来时从黄山站出发,经南京转车回丹阳,一张票一个站点,光转车就花了大半天,这些都是旅途的印记。”赵先生笑着说,现在丹阳到黄山北、黄山西有了直达车,刷身份证就能走,“方便是真方便,但少了点‘把旅途揣进钱包’的仪式感,现在看到这两张‘粉蓝配’的票,还能想起当时在转车站啃面包赶车的热闹劲儿”。

铁路丹阳站的一组数据记录着纸质火车票的“退场节奏”:去年全站打印纸质车票约70多万张,相较于电子客票普及前已大幅减少。如今,旅客购票后凭身份证即可直接检票,纸质票更多时候成了“报销凭证”,而非必需的“乘车通行证”。

“或许以后再也用不上纸质火车票了,但这些票根就像‘时光胶囊’,藏着我们赶车的慌张、见面的欢喜、求学的憧憬。”王女士把票册轻轻合上,阳光透过窗户,在蓝色磁介质票上反射出微光。从淡粉到湛蓝,从“攥紧票根”到“刷证即走”,纸质火车票的谢幕,是铁路出行迈入“无票时代”的见证,而那些藏在票根里的故事,早已成了刻在时光里的温暖印记。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