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甲战斗纪念馆:弹痕刻丰碑 铁血铸忠魂

核心提示: 在延陵镇九里村贺甲自然村,贺甲战斗旧址静静坐落。这处由贺姓祠堂改建而成的纪念馆,面阔11.5米,进深8.1米,占地约235平方米。山墙上密布的弹痕,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激战。

本报记者 印牧欣

在延陵镇九里村贺甲自然村,贺甲战斗旧址静静坐落。这处由贺姓祠堂改建而成的纪念馆,面阔11.5米,进深8.1米,占地约235平方米。山墙上密布的弹痕,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激战。

1939年11月7日,正带队在延陵、九里一带活动,寻求打击日寇的新四军丹阳独立支队支队长王作舟接到情报,得知有数十名日军在延陵扫荡扑空后,将于11月8日凌晨经九里返回宝堰据点。王作舟在研究分析过敌情后,决定在九里附近伏击这股日寇。

8日早晨8时许,当日军途经九里镇北时,埋伏在蒋庄附近的独立支队战士突然朝日军开火,打响了贺甲战斗第一枪。日军遭突袭后仓促退守城河山,凭借地势负隅顽抗。危急时刻,新四军一支队新六团火速驰援,与敌军展开激烈山地争夺,枪声、喊杀声震彻四野。随着日军增援部队反扑,战场形势一度紧绷。就在大雨滂沱、硝烟弥漫之际,猛将王必成率领老二团及时赶到。战士们机智点燃湿草,以浓烟为幕,强行撕开日军防线。残敌最终退守至贺甲村中的贺氏祠堂。我军步步紧逼,与之展开惨烈白刃战,终将顽敌彻底歼灭。

贺甲战斗共毙日寇第15师团池田联队168人,包括中队长1人和小队长3人,生俘3人,只有个别受伤日寇隐藏于打谷场附近侥幸逃脱。缴获机枪4挺、掷弹筒2具、步枪160余支。新四军伤亡220人,其中94人牺牲。

贺甲战斗是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反扫荡时期战斗时间最长、歼敌最多、动用兵力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仗,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创作《反扫荡》战歌广为传唱。当时,上海等地的报刊以《伟大胜利在江南》为题争相报道,有力驳斥了所谓新四军“游而不击”的污蔑。

2003年9月,修缮一新的贺甲祠堂转型为贺甲战斗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新四军在延陵地区抗战的珍贵历史照片,尤其是与贺甲战斗相关的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青山依旧,忠魂长存。如今,每年都有众多民众前来敬献花篮,聆听当年的故事。“纪念馆每年都会接待近300批次参观者,很好地起到了红色教育作用。”该馆管理员贺东根介绍。

站在贺甲战斗旧址前,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的枪声与呐喊,看见战士们冒雨冲锋、白刃搏杀的身影。新时代的我们,唯有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铁军精神,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