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这么多家庭喜欢养宠物狗?

核心提示: 宠物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那么,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到底有多少家庭养有宠物狗?

为什么有这么多家庭喜欢养宠物狗?

——“来自社区养犬现象的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30c715dc7328360c5127173be2a6bfeb

图为市民带着宠物狗外出玩耍;

1bfeb100609830f5d35f540033493f90

图为市民带宠物狗去宠物店“美容”。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编前:城市养犬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小事”,更是关乎文明和谐的民生大事。遛狗不牵绳、粪便不清理、深夜犬吠扰民……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却又不时引发邻里矛盾,甚至成为安全隐患。文明养犬,既是宠物主人的责任,也是社区共治的考题。即日起,本报推出“来自社区养犬现象的调查”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多个社区,探访养犬乱象背后的管理难点,倾听居民与养犬者的不同声音,试图在犬吠声与抱怨声中,寻找文明公约的最大公约数。

“自从‘乐乐’来到家,我爸每天雷打不动下楼遛弯,话也多了,笑容也回来了。”市民张先生口中的“乐乐”,并非他的孩子,而是一只他半个月前买来送给退休父亲的泰迪狗。一只宠物狗,正成为连接亲情、驱散暮年孤独的“暖心钥匙”。

宠物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那么,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到底有多少家庭养有宠物狗?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先后探访了多个居民小区,实地调查宠物狗走进了多少人家。昨日傍晚6时,在普善人家小区北门,记者观察了20分钟,就遇到十余位业主牵着宠物狗出门“遛弯”。随后,记者又选择了两个6层的单元楼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24户居民中,养狗家庭达8户,占比33.3%。其中,有1户养了3只宠物狗。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云天花园、凤凰国际等小区,养犬家庭在小区里均占有显著比例。在云天花园小区,记者走访了25幢居民楼,其中养犬家庭有4户;凤凰国际7幢居民楼里,有4户人家养了宠物狗;碧桂园23幢共248户人家,有26只宠物狗;太阳城小区共有33只宠物狗……养宠物狗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上班族,也有悠闲的退休人,还有蹦蹦跳跳的孩子,他们对待宠物狗像朋友、似家人,甚至是“生活搭子”。

走在丹阳街头,同样可以看到蓬勃发展的“宠伴经济”:宠物寄养、宠物医院……越来越多的人围绕宠物开启创业路。在位于普善人家南门外的贝康宠物医院,工作人员以最常见的中型犬为例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中高端狗粮每月约300~400元,加上零食、罐头,年开销约5000元;牵引绳、狗窝、玩具、尿垫等用品首年投入约1000元,次年续耗品约500元;核心疫苗、狂犬疫苗及每年加强针,约500元;每月体内外驱虫约100元,年需1200元;每年一次基础体检约300元,这还不算任何突发疾病的治疗费用。此外,还有每月两次专业美容洗澡约100元,年需1000元。综合下来,一只中型犬一年的基础开销靠近万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花这样一笔钱养宠物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认为,现代社会中,独居人群增多,狗的陪伴能填补情感空缺,狗的无条件接纳和依赖可缓解孤独感,满足人对“被需要”的心理需求。采访中,55岁的周女士告诉记者,3岁的泰迪犬是她生活的“情感锚点”。女儿外出上学后,这个小生命用无声的陪伴填补了生活的空白。“每天清晨它会准时叫我起床,买菜时乖乖蹲在推车里,晚上就依偎在我脚边。”周女士的手机相册里,存着数百张与爱犬的合影,每一张都是情感的注脚。

耿振美说,养狗还为社交提供了天然话题,遛狗时与其他养犬者的互动、线上宠物社群的交流,能拓展社交圈,尤其对社交焦虑者而言,宠物是降低社交压力的“缓冲带”。狗的“萌属性”易引发他人好感,间接提升主人的社交认同感。凤凰国际的李先生就直言狗是自己的社交“破冰器”,“因为遛狗,我认识了整个小区的狗主人,甚至和不少邻居成了朋友。”

而对市民程女士一家来说,比熊犬“雪球”则是家庭的“情感导师”。“作为送给女儿的10岁生日礼物,它教会了女儿责任与爱。虽然课业紧张,但我们全家都离不开这个小家伙了。”程女士笑着说,宠物带来的是一堂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命教育课。采访中,一位心理老师也表示,照顾狗的过程能激发人的责任感,通过付出与被依赖,个体可获得“被信任”的价值感,尤其对生活缺乏掌控感的人,这种关系能增强心理确定性。此外,狗的警觉性和护主本能,能给主人带来物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安全感。对独居女性、老年人等群体而言,这种“守护感”可缓解对环境的不安。

一位开宠物店的年轻创业者介绍,宠物消费已经从“生存型消费”升级为“情感型投资”,人们愿意为此付费,是因为它带来的情绪价值和陪伴效用无可替代。他曾经对进店购买狗粮的人群做过数据分析:62.5%的家庭坦言养犬是为了“情感陪伴”,25%因“孩子要求”而养犬,仅12.5%是“亲友赠送”。

耿振美分析,多重心理动因交织在一起,使得养狗从单纯的“养宠物”演变为一种情感互动、自我调节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温暖、连接与确定性的普遍心理追求。同时,耿振美也提醒,市民需警惕过度依赖宠物的情绪价值,可能让人习惯“低压力情感模式”,弱化现实人际连接。宠物无法替代人际关系中的观点碰撞、经验分享与实质支持,应将其作为情感补充,主动分配时间给家人朋友,让情感世界更立体有韧性。健康的养宠心态,是将其视为丰富生活的“加法”,而不是替代人际的“减法”。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