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心桶”变“舒心屋”
开发区“撤桶并点”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本报讯 (记者 印牧欣)“您知道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物吗?”近日,在恒大名都南区8号清洁小屋旁,一场倡导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的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作为开发区垃圾分类“撤桶并点”项目最后一批实施小区之一,该小区投放的清洁小屋,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居民的生活。
“原本小区每栋楼下都放有垃圾桶。”看到记者到来,业主黄女士说,以前经常看到有人围着垃圾桶翻翻找找,一些赶时间的居民甚至将垃圾直接扔在地上,引来流浪猫狗撕咬,导致污水流淌,不仅招来蚊虫飞舞,更对居民的出行造成安全隐患,“垃圾桶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业主王先生对此深有同感,他说:“我家门口原来就有垃圾桶,垃圾堆满了又臭又乱,看着就觉得心里烦。”
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深入落实垃圾分类政策,2020年起,开发区以“全民参与、精准分类、长效管理”为原则,分三批实施“撤桶并点”计划,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作为该计划第三批覆盖的小区,半年前,恒大名都小区内的13个清洁小屋正式投放运行。随后,开发区环境卫生管理处联合第三方运营公司常州猫先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逐步撤除小区内的垃圾桶,引导居民将垃圾送往清洁小屋。
“这样可以改善小区随处可见垃圾桶的状况,让小区更整洁美观。”常州猫先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郝琪介绍,清洁小屋建设之前,工作人员通过上门入户、地面宣传等形式,做了大量的普及宣传工作,将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提升至95%以上。选址时,根据每300户至500户配置1个投放点为基本原则,并结合群众意见和住宅区密度,最终确定设点位置。
“有时会遇到个别居民反对在他家附近设置清洁小屋。”郝琪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立即停止施工,与开发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小区物业甚至是居民的邻居和朋友,反复上门做宣传,或取得居民理解,或重新选址,使该项工作顺利推进下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洁小屋设置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四类分类窗口,并配置了洗手台。小屋内设有空调、除蝇灯、除臭机等,防止垃圾腐化污染环境。居民还可以投递废弃的纸板、易拉罐、塑料瓶等可再生资源,并通过手机APP实现变现。此外,每个清洁小屋还配备了督导员。每天早晚的6点至9点,督导员会辅助居民使用清洁小屋,同时保持清洁小屋干净、整洁。
清洁小屋已经正式运行,但反对之声仍偶尔有之。“有的居民觉得不方便、不习惯,或者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也有的流动人口不知道这个信息。”郝琪表示,这就意味着工作远没有停止,“改变习惯真的很难,只能反复地、不停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氛围,将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处理的概念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慢慢的,居民们感受到了“撤桶并点”带来的好处。“小区环境好多了,也没有臭味了,我觉得非常好。”业主朱女士为清洁小屋点赞。当被问及现在需要多走一段路才能到达垃圾处理点,会不会觉得不方便时,她笑着表示,一些居民会在上班时,将垃圾袋放在电瓶车上,带到清洁小屋丢弃,即便是步行,距离也没有特别远,“多走的几十米路就当散步了。”
这样的变化并不只在恒大名都小区。据了解,截至8月,清洁小屋已经覆盖开发区73个小区,共175个点位,涉及居民约6万户。因物业缺位、清运滞后等情况,3个小区的撤桶工作仍在推进当中。目前,开发区“撤桶并点”完成率达95%以上。近一年来,居民生活垃圾减量约1.2%,全区整体环境提升、垃圾减量的目标初见成效。
“居民从一开始不愿意配合,到如今主动投递、互相监督,体现出开发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上迈出了一大步。”开发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冷静仪说,眼下,全区大部分清洁小屋运营良好,已有部分移交给物业进行后续管理。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辅以积分兑换激励,引入大数据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精准高效开展,引导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绿色环境人人共享”的生活新风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