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郡玉
在“村BA”珥陵中仙代表队里,32岁的董斌奔跑于两条截然不同却又交相辉映的人生赛道:篮球场上,他是疾驰突破、霸气扣篮的“得分利器”;织机声中,他却是细致沉稳、坚守传统的漳绒非遗技艺传承人。球场与作坊,活力与静心,董斌用两种节奏诠释着同样炽热的追求,织就了一段饱满且不一样的人生。
篮球场上,董斌是珥陵中仙队的核心小前锋。自初中与篮球结缘,这份热爱贯穿了他的青春。高中入选校队、大学踏上CUBA赛场、如今活跃于“村BA”赛场……虽然球队目前成绩是两胜两负,但董斌表现亮眼,场均得分20分左右,更以出色的弹跳和爆发力屡次上演扣篮好戏,被观众亲切称为“扣篮高手”。
脱下球衣,董斌的另一重身份是漳绒织造技艺传承人。漳绒织造技艺于2007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技艺虽起源于漳州,但在漫长的历史传播和行业发展过程中,我市成为这项技艺最重要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之地。董斌的父母从事漳绒生意30余载,他自小耳濡目染,对这项传统技艺萌发了深厚情感。
随着年龄增长,董斌不再满足于对织造技艺的浅层了解,而是沉下心来系统学习从原料筛选、染色到织造的全套工艺。他深知织布机是生产的命脉,便主动跟着老师傅学习机械维修,家中那十多台织布机,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纬线都经过他的亲手调试。在轰鸣的车间里,他常常躬身于织机之下,满手机油地排查故障。
这些饱经风霜的织机,见证了漳绒织造的艰辛与珍贵。每台织机一天仅能织出4到5米的漳绒,原料选用桑蚕丝,须经过染丝、整经、穿综、织造、雕花等20余道工序,任何一环都马虎不得。而漳绒的珍贵,也就藏在这“慢工出细活”的坚守里。“今年漳绒的价格不及往年。”董斌表示,漳绒价格随原料市场和人工成本的波动比较明显,目前产品主要销往深圳、上海、苏州等地。
当下,随着“新中式”风格走红,漳绒迎来新的生机。董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决心借此扩大客户群,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漳绒。
球场上的他挥洒汗水、顽强拼搏;厂房里的他沉心技艺、坚守传统。董斌用双轨并行的人生,诠释了年轻一代对热爱的执着、对文化的担当。未来,他将继续在篮球与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写出更宽阔的人生剧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