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之乡”的昨日星光

■ 朱志宝

早几天早晨在香草新村东路口的报亭买报,偶遇在省丹中工作时的同事、91岁的林士洪老师,难得见面,分外高兴,我赞扬他是大孝子。退休后在家尽心尽力,服侍老母亲至104岁,精神可嘉,令人敬佩。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最近轰动丹阳城乡的村级“丹超”篮球比赛,引起了林老师往日作为县篮球代表队主力队员参加过的一桩篮球比赛往事,那是1964年4月在丹阳举办的江苏省七专区男子篮球赛,他是当时丹阳队的主力队员,可信度高,我也格外喜欢听丹阳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篮球赛事,说者头头是道,听者津津有味。

林老师虽已91岁了,但思维清晰,记忆力超好,七专区篮球赛已过去60多年了,一讲起来仍然有头有尾,有声有色,人物、时间、地点、主要场景、关键节点,仍然表述得很清楚,而且还不时地配以身体动作进行辅助,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使我对丹阳“篮球之乡”盛誉的形成又多了一份感性认识,我把它写出来以飨读者,为当下红红火火的“丹超”村级篮球联赛添一把柴。

这场篮球赛事的名称叫江苏省七专区男子篮球赛,时间是1964年4月,七专区分别是苏州、徐州、扬州、南通、镇江、淮阴、盐城,赛期一星期,赛制循环赛。

比赛放在丹阳,那是因为当年丹阳“篮球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声誉好,牌子响,名气大,影响广,带动强。另外还有一点是丹阳县男子篮球代表队的水平较高,在江苏县级代表队里首屈一指,是镇江专区的冠军队,代表镇江地区出战参赛,当时镇江专区管辖范围很大,有十一个县市,即:丹阳、丹徒、溧阳、溧水、句容、高淳、武进、宜兴、扬中、金坛、镇江,丹阳县代表队的队员穿上印有镇江地区标识的球衣披挂上阵,出征赛事。

一个好球队离不开一个好教练,当时省体委一个有篮球专长的名宿叫刘炳泉,他刚好被单位派驻在丹阳蹲点做社会调研,聘请他担任镇江地区代表队教练,专业人干专业事,名正言顺,恰到好处,尤其是他在省队工作过,对各专区篮球队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制订战术更有针对性。

当时的丹阳县代表队首发主力阵容五人是各有特长,特点突出,意志顽强,勇于拼搏,战斗力强,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点的战术风格,打法灵活,善于应变,能打硬仗。中锋大尹,县服装厂职工,身高两米出头,身材魁梧壮实,具有篮下内线空中优势,给对方形成较大压力,牵制对手,一旦得手,凭借高度,成功率高。左前锋陈胜,省丹中体育教师,左撇子,弹跳好,反应快,投篮命中率高,拿分高手。右前锋林士洪,中学体育教师,百米速度11米2,常能出其不意,甩开防守,突击篮下,快速反击得分。组织控球后卫高加树,县体育场干部,组织能力强,战术意识好,穿针引线,前后呼应,控球力强,传球出其不意,常有妙招出手,是球队的主心骨,核心人物,属于球队的灵魂和“定海神针”。后卫周本良,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好,爆发力强,号称“周坦克”,又称“推土机”,在场上攻防切换意识强,一旦发现机会,左冲右突,长驱直下,强行切入篮下得分,尤其在防守上有绝技,盯人一盯一个定,有效限制对方核心队员的发挥。

经过刘炳泉教练悉心地短期强化集训和专业指导,整个队伍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阵容配备和战术配合,队员间的一个手势,一个跑位,一个动作,一句呼喊相互间都心领神会,跑位、接应、空切、卡位、掩护都能积极主动。经过一轮轮的比赛,镇江专区代表队与盐城专区代表队争夺冠军,最终盐城专区队捧得冠军杯,镇江地区获亚军,淮阴专区获第三名。

一桩省级赛事,一次生动展示,更是一次有力推动,丹阳县代表队代表镇江专区参赛中的优良精神面貌和出色发挥的竞技水平,生动地展示了丹阳作为“篮球之乡”的风范,也为丹阳的篮球发展增添了一股前行的动力,成了非常喜欢篮球的丹阳人常常谈起的一个往日话题。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