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琴芳
我爱买书,上学时去小书铺买,可以多挑多选,买到手后便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吃饭看,睡前看,走路看,上课看,被窝里看,更多的是坐在家中凳子上看。
去较大的书店买书,都比较匆忙,怕店员觉得我是去蹭书看的,所以总阔气地掏出钱赶紧买了书,出门。后来发现,每次从店里买的书都不能及时认真地读进去,大约是因为没有认真挑选。反而是小书摊前的书,到手就看。
现在网络购书较容易,我便买书更频繁了,什么书都可以买得到,不需要借阅也不需要出门奔波,只需要点点手机支付即可,但遗憾的是有一些书看着网页上介绍得不错,等快递到手,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文字和版本纸张,便又束之高阁,安慰自己:以后再看吧。
多年经验下来:我不动笔墨坚决不看书,顶呱簇新的书,我必须拿着笔做上各种标记后,才觉得那页知识才真正到了我脑子里。不由想起那句:寒窗苦读。大概好好读书,都得不能太舒适,比如我不能躺在床上看书,必须端坐在书桌前,餐桌前亦可。
买书最妙的是在无意中得到好书。记得有一回,我逛集市,热闹无数的摊位,吸引了很多人,我停在了一个书摊前,书摊不是旧书摊,摊子上有很多新书,还都用塑料封皮封着,我眼前一亮,发现了一套《白话史记》,一问价钱,很是合适,当时就心跳加速,生出激动,立刻付了钱,将书捧在手中,急急地回到家中。回家后,拆封灯下细看,两手摩挲封面纸张,心里满意极了,感觉自己正向文字中的知识海洋游去,越游越有劲。这种快活,实在不是买其他东西所能比拟的。
然而买书也有苦恼。家中书架早已不堪重负,新买的书只得堆在桌上、床上、地上,以至于走路都要绕着走,甚至踢到脚。父母、先生每每抱怨,我都默不作声,跑过去整理一下,但隔不了几日,又添新书,再又翻旧书看时,整理好的书又各处都有了。后来,买了新房,先生便打了两面书柜,还把电视柜改成了书柜墙,他擦着汗说:“这下应该够放了吧。”孩子和我欣喜无比,拍手拥抱表示感谢,被理解爱好的感觉真幸福。
我有好几次都产生同一种想法,就是想将一些看过的或者不太喜欢看的书捐出去,也算是可以腾出些地方来。记得有人说过:要想生活幸福,就要学会断舍离。但我站在书柜前挑来选去,踌躇好久,才发现每一本我都觉得好,都舍不得了。
我的这种惯书的毛病,也影响了孩子,孩子上幼儿园时带了好几本绘本去学校,老师说换着看,可以看更多的书。但幼儿园毕业时老师没说把带过去的书可以拿回来,孩子便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我安慰他:“你的绘本给了后面的小朋友看,等于你做了好事呢,知识是可以用来分享的。”“可是,那是书啊,跟其他衣服鞋子不一样啊,是我最爱看的书。”我不作声,忙我自己的事去,我觉得过多的解释无用,给他点时间他能懂的。
买而不读,是许多爱书人的通病,我亦不能免俗。书柜书架上的书有的甚至连塑封都未拆开,还有一部分看了几页便扔在那里。但明知如此,却仍忍不住再要买。仿佛买书的乐趣在于“买”这一行为本身,至于读与不读,倒在其次了。
孩子上的大学里余华苏童等大作家偶尔会去讲座,我便千叮咛万嘱咐她,下次要有机会一定记得帮我听一听他们关于读书写作的话语,再买上一本他们的签名书,如果可以,提前通知我,我赶过去,孩子笑着说:“别人追的都是拍电视电影的明星,你追的是书星,作家啊。”我一愣,随即也笑了。
买书一事,看似风雅,其实与大多数女性爱买衣、孩童爱买糖无异,都是欲望使然。所不同的是,买书的欲望常被冠以“求知”“好学”的美名罢了,在我看来没啥特别的,我爱书我便买,就像“很多女人的衣柜里总缺少一件衣服”一样,明知架上书已读不完,仍不断添置新书,都是因为买到爱的书籍的那一瞬间的满足感和快感罢了。何况有买才有读,每每站在书柜前浏览一列列的各种书籍,准备从中挑选一本来看时,便有一种“粮食满仓”的拥有感。
买书的快乐,大约会这样一直持续下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