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荣堂
平常每每与友人、相识喝茶吃饭聊天,问到我老家是哪里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伴我从小长大的老屋。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不久的1963年,老家位于原大泊乡小夏村,是大泊最东端、原大贡中学南边的一个拥有60多户人家的小村,两个生产队。所在村地形为典型的丘陵山区东高西低,整个村落依地形而建,南北陕长,东西偏平,与一般村庄不同的是:村上的房子全部坐东朝西,南北用土堆做成两条龙围拢着整个村,龙埂上面栽种各种各样的树木,我家就住在村里的最西边。
自我懂事起,看着眼前的房子,就感觉祖辈们的艰辛不易。房子不像现在农村独家独户,整个建筑从外表看青砖灰瓦、飞檐走壁,所用建材全部是砖瓦、木头和石凳。建房结构构思精巧,有三进十间四厢、两个天井,天井下面有下水道直通阴沟,独立的围墙有两米多高,一个正门一个侧门,一到夜晚睡觉时两个门一关,外面的人根本无法进来。房子的第二进是一个大堂,是木框架结构足足有三间房大小,由十二根木柱子支撑,第三进才是两层住宅一间一间的,外墙由砖块交叉砌成,内墙排柱中间土块隔断,屋顶网砖铺设后加瓦片,每间房进出门这一边加盖屋檐形成走道,上二楼全是木板铺成并拥有阳台。小时候听父辈们介绍,房子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在浙江湖州做盐商的父亲带着四儿子齐心协力合建而成的,所建房子在当时也算有气派了。
也许是单传的原因,到我父亲这一代也一直住在这里面,但已不是一间一家这样子了,有的前后、有的上下分属不同的家庭,满满当当住着12户堂兄堂弟,很是热闹拥挤。我家就有两处住房并不相连,并都只有半间(其中一处半间有楼下无楼上),分别当作烧饭和睡觉的地方,后来又到村上其他地方买了一处半间房,当作柴屋和养牲畜的地方,可想而知生活的不便。记忆中我印象最深的当作烧饭和住宿的两处房。烧饭的房子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一个灶台、一个大水缸、一个八仙桌占用房子的一大半,水缸上面是用竹子做成的餐柜,真正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墙上挂着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横幅,是南京一位书法家书写并装裱好赠送给我父亲的,在村上算是上档次的了。住宿的房间就更加多功能了,楼上楼下加起来只有25平方米,父母在一楼搭一张床,我男孩子又最小在旁边搁一张木门做成的小床,三个姐姐挤二楼阁楼一张大床,其他就见缝插针堆满了尿桶、腌菜缸、衣柜、箩筐等,连床底下也堆满山芋、萝卜、南瓜等食物,连转身的地方都困难。
恢复高考后,我便离家上学工作,节假日回家再住地面潮湿、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的房子就有别样的感觉,多次想另选地方重建新房,又想想自己在城里工作,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只能作罢。双亲离开后,老屋就静悄悄地睡在了村的角落了,其他人家都在村的东边高荒地建新式住房了。直到200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隔壁婶婶打电话说:整个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长期下雨一下子全倒塌了。我叫上几个姐夫连夜回来,打着电筒,望着曾经生我养我的老屋,在废墟上翻着有价值的物品,看到平时父母用过的锅碗瓢盆、床柜箱缸,刹那间内心生出无限的怀念和不安,我知道我过去的家永远留在记忆中了!
现在每每回到村上,站在老屋的地方,看着周边熟悉的树木、水塘,心中充满了眷恋和自豪之情。就是从这类似我家老屋走出去的前辈同辈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有的成为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有的成为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的企业家,年轻一代正在各条战线上为建设祖国大厦出力流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