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护辕烽火路 九秩丹心照征程

核心提示: 一位老兵,就是一部“活的抗战史”。

本报记者  谢超

1a810e11ef0025346de6a9ab8175e75b

图为抗战老兵郦庆元。 记者 谢超 摄

一位老兵,就是一部“活的抗战史”。

99岁的抗战老兵郦庆元,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聊起自己的抗战故事,郦庆元的眼里满是光,仿佛与年轻时的自己重逢:被父亲送到前进报社当译电员、为首长当警卫员、追击日军缴获物资……往事历历在目,当年的热血仍在流淌。

“我是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革命的。”在位于全福路的家中,郦庆元告诉记者,1926年他出生那年,父亲郦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私塾先生的身份作掩护,参与地下工作。儿时的他不仅对父亲充满了敬佩,更对革命充满了向往。

1940年,在郦庆元14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出去活动了几个月,但由于年龄太小,组织没能安排他真正参加革命工作。直到1942年,16岁的郦庆元被父亲送到新四军办的前进报社当译电员,这是他参加革命的第一份工作。

“刚开始译电100个字,至少要花半小时,但我很快就找到规律和技巧,几分钟就能译出上百字。”郦庆元的任务是收听上级电台发来的电报,译成文字,供前进报社作正面宣传用,鼓舞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几个月后,随着日军“清乡”“扫荡”,前进报被迫停办。1945年夏天,组织上安排郦庆元给时任丹阳县县长王鹏当警卫员。日本投降前,驻扎访仙夏家村的日军察觉到情况有变,计划乘机逃跑。此时,郦庆元所在的县委警卫部队赶到陵口方向准备拦截敌人。

“狡猾的敌人在碉堡上看到我们在修工事,就没有返回陵口,而是往窦庄方向逃跑。”郦庆元跟着部队追击日军,虽然晚了一步没能追上,但缴获了自行车、军毯等物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正是因为有人民的支持,抗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郦庆元说。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参加过苏中战役、解放济南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一次。1964年,郦庆元转业回到丹阳后,先后在商业局、卫生局、粮食局等单位工作,1982年从原科委离休。

直到现在,郦庆元仍保持着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阅读《丹阳日报》的习惯。在看到抗日战争的电视剧时,他也会情不自禁地聊起自己的抗战经历,也会比画着地理界线,跟大伙讲解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区别。

对于自己的一生,郦庆元表示他只是在做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他说:“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翻身求解放而奋斗。如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现在祖国强大了,不会再受欺负了!”面对镜头,郦庆元微笑,敬礼,眼里满是自豪!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