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抗战老兵王在信。 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记者 谢超
编者按:80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为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即日起,本报开设“我的抗战故事”专栏,寻访我市健在的抗战老兵,重温峥嵘岁月,致敬时代英雄。
“只要能把敌人赶出中国,死了也值!”讲起80年前的烽火岁月,96岁的抗战老兵王在信声音有些颤抖,却思绪清晰、情感充沛,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前线。
1929年,王在信出生于盐城县楼王乡三星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当时都吃不上饭,穿的破烂衣,住的烂草棚。一家人饱受地主恶霸、日伪汉奸欺凌,吃尽了苦。”谈起童年生活,王在信潸然泪下。
日军侵入盐城后,残害百姓、打砸抢掠,村里宁静的生活戛然而止。为了生存,1942年,满怀希冀的王在信和父亲一同出门运粮,未曾想在回来的路上却被鬼子抢走了,还落了一身伤,那时他便下定决心要参军报国。此后,他目睹战乱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狠狠刺痛了他的心,也更加坚定了参军的信念。“要赶走鬼子!还中国一片祥和宁静!” 回忆起日寇的暴行,老人眼中依然闪烁着愤怒和仇恨。
1944年2月,王在信怀着一腔热血加入新四军,成为新四军盐城独立团二连的一名战士。“我是全连队年龄最小的,首长、战友都称呼我为‘小鬼’。”同年8月,由于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消灭敌人多,王在信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在信参加过很多战斗,但最为难忘的,还是陇海铁路阻击战。1945年1月,为策应友邻部队攻打日伪军的一处碉堡,王在信所在连队奉命前往陇海铁路阻击敌军增援。他敏捷地穿梭在战火中,将连长的指挥命令传达到各排各班,还充当着连队狙击手的角色,每一次凝神屏气,一枪便能消灭一个敌人。
战场上,硝烟滚滚,战斗激烈程度超乎王在信的想象。“没打之前,说不害怕是假的!真正对上敌人那一刻,每一个人都不怕死,个个都杀红了眼。”王在信回忆,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夜晚,共打死、打伤、俘虏敌人400多人,全连10个班、140多名战士,最终只剩下60人,连长、指导员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那个时候,我们装备落后,弹药缺乏,想要得到好的武器,只能铤而走险从敌军手中去夺。”王在信凭借弹无虚发的枪法,仅一人就曾夺得十几杆枪,为其所在连队提供了多份武器补给。绝妙的枪法得益于平日里的艰苦训练。“我们那时练习枪法,从来不敢懈怠,即使臂膀练到肿胀,持枪的姿势也分毫不变。”王在信回忆道。
1950年5月,王在信参加苏北军区直属机关部队的“红五月”检阅竞赛大会步枪实弹射击比赛,在1万多名选手中荣获第一名,成为当之无愧的神枪手,军区司令员更是亲自为他颁发奖状。
对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王在信来说,枪膛里的硝烟味是他最熟悉的气息。在无数次枪林弹雨中,他秉持不怕死、不怕累的勇气与信念,与阵地同在,与炮火同辉!谈及战场上的生死,王在信笑着说:“战场上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咱就赚了!”
1954年从部队转业后,王在信任南通启东供销合作社支部书记,次年7月被调至丹阳工作。1976年,他到新成立的工商局工作;至1985年12月,光荣离休。
但是“离休不退志”,王在信在离任后继续投身于老干部事业,热情不减当年。到2010年11月,他已连续25年担任了丹阳市工商局离退休干部支部副书记,常年为老干部工作奔波劳累,扎根基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功绩累累。
“当老干部思想有情绪时,父亲会主动去化解;老干部生活有困难时,他带头去帮助;老干部家庭有纠纷时,他积极去调解。”在王在信的儿子王学众眼中,他是党支部工作的热心人、关爱老同志的贴心人、关注工商事业的有心人。在离休的40年里,王在信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多次获得镇江市、丹阳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出的老革命、老战士,王在信经常深入到地方单位、中小学校课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以亲身经历激发新一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将爱国的薪火不断地传递下去。他曾告诉孩子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对生活抱有希望,心中有希望,生活才能进行下去。
“父亲常说,好日子是拼出来的,不能忘了苦日子的滋味。”王学众感慨地说,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总教导他们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这份家风,比任何财富都珍贵,深深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时代的旋律在变,而热血依然。如今,王在信老人尽管容颜沧桑,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风度,腰背挺直、精神矍铄。“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听党话、跟党走。”这句朴实的嘱托,饱含着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对历史的敬畏、对党的忠诚,以及对后辈们的殷切期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