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一身汗,出来一层冰!”

核心提示: 三伏天的午后,丹阳农商批发大市场外的沥青地面被晒得滚烫。这样的天气,谁都恨不得立刻躲进空调房里。

29738b9605e32043502280e4317e2c0f

图为冷库搬运工齐磊正在将搬好的货物运出。记者 帅莹 贺丽华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贺丽华

三伏天的午后,丹阳农商批发大市场外的沥青地面被晒得滚烫。这样的天气,谁都恨不得立刻躲进空调房里。然而,在市场的角落,却有一群“反季节”的人,他们头戴毛线帽,身穿厚重的棉袄,操控着装满货品的推车,在一扇铁门内外来回穿梭。门外是35℃的“蒸笼”天,门里则是-13℃~-20℃的冷库,50℃左右的温差即是冷库搬运工们每天要往返几十趟的工作环境。

在供销冷库办公室的温湿摄氏度监测系统大屏上,记者看到,有12个冷库正在运行,有的温摄氏度为-12℃,有的则能达到-20℃。负责人唐经理介绍,冷库存放的货品五花八门,因此,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贮藏条件进行区分存放,并定时巡检,以保障送到市民餐桌上的食品质量,“夏季的冷库可以说是高负荷运转,进出货量比其他季节多出不少。工人们忙起来的时候,一天要搬700多件货物,在冷库里待着的时间加起来得有五六个小时。”

看着搬运工们忙碌的身影,记者充满好奇地想要体验这份工作。“那可得穿暖和点。”唐经理提醒道,随后在休息室里取出一件军大衣和一双已经磨得发亮的手套。三伏天里穿上这套装备,还没开始干活,记者的后背就沁出了汗珠,“这衣服看着厚,但到冷库里还是不抗冻。”唐经理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其中一间冷库的大门,瞬间白雾裹着寒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地打了个冷颤,头发和睫毛上很快结出了细小的冰晶。冷库里,几名搬运工却习以为常,他们有条不紊地清点货品,分装货物。记者也试着搬起冻品放在推车上,冰冷的触感立刻透过手套传到指尖,不到十分钟,手指就有些不听使唤。

“这些鸡中翅一箱是20斤,算是比较好搬的,要是遇上更小包装的货品,搬上一天手指伸不直不说,腰和腿都疼得厉害。”正在工作的齐磊告诉记者,为了搬货更利索,尽管冷库里寒气逼人,他还是会摘下手套和帽子,“刚来的时候也不习惯,二十分钟就要出去缓一下,现在都练出来了。”齐磊说,印象里最忙的一天,他一个人就搬了三吨冻品,几乎整日穿行于“冰”和“火”之间。

在冷库参与了近半小时的搬运工作,记者明显感到脸颊僵硬,牙齿打颤,于是赶忙回到冷库外休息片刻。然而,超50℃的温差切换,让人头晕目眩。见记者准备立刻脱去棉衣,唐经理赶忙制止。“刚从冷库出来,身体还是冰的,要慢慢适应外边的温度,否则一下子接触热气,很容易生病。”唐经理说,对于冷库搬运工人来说,“进去一身汗,出来一层冰”是夏季工作的常态,即便保护得再好,长期在巨大温差下工作,身体还是会留下隐患,最明显的就是关节不适,“见到三伏天里的太阳,大家都是躲着走,但干我们这一行,经常要在正午时分去室外的石墩子上坐着晒一晒,这样身体能舒服些。”

短时的工作体验,已经让记者有些吃不消,但穿戴整齐的搬运工们为了确保供货不断档,仍在走向那扇冒着冷气的铁门,持续工作。

“我们搬一箱货,餐馆就多一盘菜。”唐经理指着正在装车的冷链货车说,这些冻品将在数小时内出现在餐饮店及生鲜商店的货架上,“为了确保食材新鲜抵达市民的餐桌,我们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