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盛盛 锁泉
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在广袤的田野上,现代农机正以磅礴之力重塑传统农耕图景。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农机装备的不断升级,智能农机崭露头角,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丹阳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正以全程全面机械化、绿色智能双轮驱动、安全监管与服务保障为抓手,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壮美画卷。
全程全面机械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走进延陵镇大吕村的常昊农场,农场主常亮对农机化带来的甜头深有体会。自2015年与岳父鞠金元创建华东首个“东方红农机化示范园”以来,这对翁婿加大了农机装备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农场已经拥有大型东方红拖拉机5台、粮食烘干机5台、履带式收割机4台、无人植保机2台。其他中小型农机具也配套齐全,应有尽有。
常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粮食作物,抛开生长期不算,一亩地从人工插秧到收割、脱粒需要4至5天时间,而机械化收种只需2天,每亩地可节省300多元成本。如今,农场每年机插秧面积已经达100%,今年700亩水稻在6月18日前便完成插秧,彻底告别了那种“人割、肩挑、全家开夜工忙脱粒”的低效模式。
2024年,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8.7%,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小麦机播、水稻机插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率稳居高位。今年上半年,我市持续巩固这一成果,通过推广智能导航播种、无人植保等新技术,推动粮食生产向“无人化”农场迈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个省级、7个市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智能农机装备推广量突破136台,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注入科技动能。
在特色农业领域,我市以“示范基地+技术培训”双轮驱动,推动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2024年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3.2%,2025年计划新增100台特色农机装备,力争年底突破75%。市财政专项投入30万元,支持9个示范基地建设,涵盖果蔬分拣、茶叶采摘、水产养殖等领域。今年以来,市农业部门组织专题培训12场,覆盖770余人次,培育了一批“机械操作能手”,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人才支撑。
绿色智能双轮驱动:农机转型迈出新步伐
在云阳街道的现代农业园区,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已成为田间“主力军”,作业用工节省40%以上。常亮家农场的2台140容量的农用无人机一天可喷洒农药300~400亩,而人工3人担架式喷雾仅能完成150亩,且存在中毒、中暑等安全隐患。农用无人机还可夜间作业,极大提升了效率和高效安全性。
特别是在粮食烘干机方面,常亮说,以前经常出现稻麦“烂场”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收割晚,没有烘干设施,水稻收割一般要等到11月底,更晚要等到西北风后下过几次霜冻,在12月底水份降下来之后才收割,大大影响了下茬小麦种植,从而错过最佳种植季节,遇到阴雨天小麦很晚才播种下去,更别说精耕细作了,都是烂耕烂种,小麦单产在四五百斤徘徊。现在有了烘干设备,水稻在10月底和11月初就大面积收割了,下季小麦提前播种后,产量也提高了,现在他家农场的小麦平均产量亩均达到800斤甚至1000斤左右,收益也提高了不少。
在推进农机高质量发展中,我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机化全过程,构建起“育秧、耕作、烘干”全链条绿色体系。2024年,全市水稻规模育秧面积占比达85.1%,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面积突破4.5万亩,清洁能源烘干机占比超76%。2025年上半年,秸秆综合利用再创新高:夏季机械化收集离田秸秆4.3万亩,同比增长126%;投入秸秆打捆机械28台套,形成“农户+收集人+利用企业”的闭环模式,推动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利用率显著提升。
智能化改造是我市农机转型的另一大亮点。2024年,全市推广智能农机装备136台,建成省级粮食产地烘干智能化改造项目2个。2025年计划再推广100台智能装备,并加快传统农机升级改造。
安全监管与服务保障,筑牢发展防线
安全是农机化的生命线。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中,我市通过“宣教+执法+科技”三位一体模式,构建起农机安全长效监管机制。2024年,全市开展安全培训1200人次,检验农业机械1830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率分别达90.16%和92.23%;2025年上半年,组织执法检查10次,行政处罚63起,隐患整改率100%。在粮食烘干场所安全领域,通过应急演练和专项整治,实现“零事故”目标。
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我市以“宜机化”改造和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2024年建成镇江市级示范基地3个,新增农机维修点1家;2025年规划新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9个,打造“30分钟农机服务圈”。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市报废老旧农机82台,发放补贴资金34.4万元,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2025年上半年,我市农机化工作在政策创新和模式探索上取得多项突破。一是积极争取省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超1000万元,建成后服务农田面积超30万亩;二是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夏季离田率达23.18%,带动农民增收超200万元;三是镇江智能农机产业合作对接会在丹阳成功举办,签约重大项目4个,总投资1.2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目标,力争2025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率突破73.5%,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农机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