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彬:以毕生热忱筑就非遗传承基石

核心提示: 日前,音乐人邓彬将协助收集的上世纪60年代经典剧目《长工记》的完整啷当唱本捐赠给市丹剧团。这些珍贵文本的回归,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让观众得以聆听半个世纪前的艺术回响。丹剧团团长郦伟华感慨道:“邓老师是丹剧的‘宝藏’,他的贡献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有了延续的底气。”

本报记者 桂祉越 通讯员 李燕

日前,音乐人邓彬将协助收集的上世纪60年代经典剧目《长工记》的完整啷当唱本捐赠给市丹剧团。这些珍贵文本的回归,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让观众得以聆听半个世纪前的艺术回响。丹剧团团长郦伟华感慨道:“邓老师是丹剧的‘宝藏’,他的贡献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有了延续的底气。”

邓彬对丹剧的热爱近乎痴迷。数十年间,他潜心钻研丹剧音乐体系,整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曲谱与唱腔技巧,成为业界公认的“丹剧音乐百科全书”。近年来,他将毕生积累的珍贵资料陆续无偿捐赠给丹剧团,其中包含大量手稿、录音及历史文献,为丹剧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素材。面对丹剧方言逐渐模糊、唱腔技艺青黄不接的困境,邓彬编写了《丹剧学员内部教材大纲》,明确提出“方言规范化”与“唱腔基本功”的双重要求。他主张学员在日常对话与舞台表演中强化方言的纯正性,并开办公益讲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表达,手把手传授丹剧唱腔的精髓。这一举措被业界视为“丹剧传承的转折点”,为丹剧第六代新生代演员奠定了扎实的艺术根基。

在丹剧艺术的长河中,邓彬用半生坚守点亮了传统之光。他不仅是丹剧音乐的资深研究者,更是一位以无私情怀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践行者。从倾囊相授的教材编写,到方言规范化的执着倡导,从唱腔培训的公益讲座,到珍贵史料的无偿捐献,邓彬以高远的视野与脚踏实地的行动,为丹剧的薪火相传构筑起坚实的桥梁。

邓彬的夫人朱美俊,也曾是丹剧团的台柱演员。1977年至1989年,朱美俊随剧团辗转苏、皖、浙、沪等地,亲历了丹剧的黄金年代。退休后,她主动投身丹剧档案整理工作,用细致与耐心将散落的演出记录、照片资料逐一归集。夫妻二人一以贯之的默契,恰是丹剧人“一生一事”精神的最佳写照。

在邓彬夫妇的推动下,丹剧团新址将设立“丹剧记忆馆”,系统展示丹剧的发展脉络。从个人研究到群体赋能,从技艺传承到文化存档,邓彬的每一步都彰显着非遗保护的前瞻性。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他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当下的人才断层问题,更在未来数十年为丹剧保留了可追溯、可复现的艺术基因。”这份以时间为尺度的坚守,终将在丹剧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邓彬以一名普通艺术工作者的赤诚,诠释了何为“守护者的力量”。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