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抓牢项目建设,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核心提示: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成功获批省2025年度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成为镇江地区唯一入选单位,全省仅5家单位获此立项。

本报记者 韩笑 须俊 通讯员 开宣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项目成功获批省2025年度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成为镇江地区唯一入选单位,全省仅5家单位获此立项。目前,中心已招引25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孵化器内18家、孵化器外7家,开展了3场科技招商活动,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7.6亿元。作为上半年特色亮点之一,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成绩单尤为亮眼,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注入了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全面突破重大项目引建,取得了新的成效。成功签约优质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93.2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外资项目3个,外资总投资合计4900万美元。59个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已开工建设39个,完成年度投资25.39亿元。组织32家企业申报江苏省先进级及以上智能工厂,其中12家企业获评;共有150余家企业参与2025年度优质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1家公司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开发区的丹盛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和行业挑战,丹盛纺织以内需为主要销售渠道布局,展现出强大韧性。公司总经理傅华烨说,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稳定,预计今年实现产值近3亿元。

作为我市“老牌纺织企业”,近年来,丹盛纺织开启技术革新之路,每年投入超1000万元用于产品创新,研发出一系列环保型、功能性面料,深受市场青睐。“我们还计划利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致力于开发更加环保、美观、实用的产品,加速转型升级步伐。”傅华烨表示,公司将继续秉持“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打造一家主业突出、品牌卓越、研发能力强的现代化高端纺织制造企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如何促使其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制高点,开发区以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智改数转”工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鼓励各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用数字赋能引领行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动能。常态化组织政企对接和“政企联络员”进企业活动,定期举办专场政策宣讲会,全力提升“智改数转”企业知晓度、覆盖率;围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相关职能部门邀请专家为企业进行诊断和咨询,精准把脉解决企业工艺提升和软件升级问题,助企打通“智改数转”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建立完善企业转型升级动态培育库,开展运行监测,导入优势资源,阶梯式培育企业,推进产业内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化”“数字化”。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4家,建成智能车间13个、先进级智能工厂12家,推动47家企业实现星级上云,打造标杆工厂2家,并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坚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导向,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全区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47家,构建起“链主引领+隐形冠军”支撑的特色产业格局。

此外,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文旅项目也呈现供需两旺、活力迸发的态势。2025年元旦黄连山登山步道公园顺利对外开放,开园首日客流量达五万余人次,“五一”假期总客流量达十万余人次;马陵村入选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丹阳眼镜城运河1958商业街项目被列为2025年江苏省重点文旅产业项目。

据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区上下将继续把项目招引建设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进一批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项目,抓牢项目建设再加速。重点紧抓已经具备和近期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分解落实任务,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项目推进。重点服务好乐诚、镜谷、全真、明月4个已拿地未开工项目推进,做到应开尽开。同时,聚力重点工作再发力。统筹落实市委、市政府百项重点工作和五项年度“敢丹当”攻坚事项,推进黄连山登山步道的运营管理,加强与各运营方、项目公司对接招商,解决景区内停车难和运营项目业态少的问题;统筹推进西部生态新城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眼镜城片区商业街建设、运河1958文化园事项,力争按时完成开放。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