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蒋丹) 昨日下午,市美术馆内悠扬琴声如潺潺流水,以“琴黹和鸣”为主题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活动在这里开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带着传世近千年的唐代古琴“云泉”亮相现场,让琴友们与千年古琴面对面,近距离感受唐代文化之美。
“云泉”现大唐盛世。据了解,传世古琴中存世最早的即为唐琴,目前存世的唐琴全球仅存20余张,一半在博物馆、一半在民间。这些珍贵的古琴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刘善教的“云泉”古琴就是民间私人藏品其中之一。
作为雅人四好之首,琴向来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名门闺秀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君子修身的必备之器。古琴清幽深沉的音色,奠定了传统音乐美学的基调,通过悠扬雅韵的琴音表达情感,也成为最能体现文人风骨的一种方式。据介绍,刘善教出身于古琴世家,从小随父亲刘景韶学琴,后又师从程午加先生,学习了梅庵派曲目及其他流派的代表性曲目。刘善教琴风明洁温雅,沉静自在,有浓郁书卷气息。“我手中的这张古琴是唐代斫琴大家雷霄斫制的,名叫‘云泉’,它早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首任专职古琴教师刘景韶,也就是我父亲收藏,后传至我手中。”刘善教向大家介绍着古琴“云泉”。记者看到,“云泉”琴铭下方有方印“久御不厌”。腹内纳音两侧分别刻有“伏虎寺钟梁”和“成都雷霄斲”,琴音温劲而雅,极富底蕴。收入《中国古琴珍萃》(紫禁城出版社)大型画册。该古琴曾多次登上央视,接受央视节目组采访录制。因文物保护需要,“云泉”实物演奏机会较为稀少。此次这张千年唐琴亮相丹阳,实属难得。
“云泉”古琴琴音温劲松透,极富底蕴。在古琴的世界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半曲平沙走遍天下。” 此语足见《平沙落雁》在琴人心中那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与超凡名气。现场,刘善教用“云泉”弹奏了一曲《平沙落雁》,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演奏中,琴音悠远清冽,如雁群掠过天际,让听者仿佛梦回大唐。刘善教边抚琴边讲解道:“古琴音色随温湿度变化,暗合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而古琴那独特的泛音、滑音等技法的精妙运用,更是如神来之笔,使得乐韵更加丰富饱满,层次分明。每一个音符,都似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琴音的溪流中跳跃闪烁,相互碰撞,溅起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艺术浪花,其艺术感染力强烈而持久,直抵人心深处,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