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部署“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

本报讯 (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吴加瑞)昨日下午,全市“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在云阳街道和珥陵镇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家门口慈善”服务,推进全市“家门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市聚焦扶贫帮困、助老助残、儿童关爱等民生领域,扎实推进慈善项目实施,既有效解决群众身边难题,又注重带动居民参与服务。今年,我市将精准聚焦困难群众,以镇(街道)为主体、村(社区)为单元,通过强化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主导作用,以慈善项目为龙头,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慈善基金规模,调动聚合社会各种慈善资源,形成党建引领下的慈善+社工+志愿者+网格员为一体的社区慈善融合发展、协同服务机制。同时,按照“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精细管理、优质服务”的基本要求,做到辖区内困难群众全面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建立服务专班,落实救助解困办法,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在2024年试点基础上,至2025年底实现“家门口慈善”服务市域全覆盖。建立健全社区慈善组织,在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优化组织架构,努力实现民政服务站与慈善服务中心一体化实质性运行;发展壮大社区慈善基金,同时加大对村(社区)慈善资金的管理,确保每一份善款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每一份善款使用都公开透明;合力打造社区慈善阵地,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充分利用或改造闲置空房,因地制宜统筹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之家、老人助餐点、爱心小屋(雷锋站)、医务室、图书阅览室、宣传栏(荣誉榜)等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促进慈善服务与党建服务融合发展;建强建优社区慈善队伍,在发挥慈善组织、社工队伍和网格员队伍作用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慈善志愿服务扩面提质,围绕“一老一小”,聚焦困难群体,及时发现困难、汇报情况、解决困难,形成志愿者大众化、志愿活动常态化的良好局面;努力构建社区慈善机制,全面建立并形成党建引领、慈善主导、项目支撑、各方支持、公众参与、供需对接、动态管理、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切实浓厚社区慈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知晓和参与“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形成大众慈善、人人慈善的氛围。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