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笑 通讯员 开宣 文/摄
“你看这块面料,融合了五种原料的五种功能,是我们自主研发、自主改进的,传统纺织要突围破局,就得让每根纱线都‘会说话’。”5月16日下午,在江苏省丹阳市丹盛纺织有限公司的展厅内,总经理傅华烨站在各色布料旁,轻抚着一张由多种材料织成的新型面料,满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其中的科技“奥秘”。
作为从1956年走来的“老牌纺织企业”,丹盛纺织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的缩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便敏锐捕捉到市场对高端面料的需求,率先淘汰落后产能,开启技术革新之路。2009年,丹盛正式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从东华大学等纺织高等学府引进专业人才,组建起近3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每年投入超1000万元用于产品创新。“很多人对纺织业有成见,认为根本没有科技含量,但是我们一直在技术研发方面大量投入,工艺从纤维配比到染整技术完全自主研发,实际上是科技含量拉满的。”傅华烨表示。
凭借这份执着,丹盛纺织在产品研发上成果斐然。公司现拥有注册资本1166万元,占地面积超200亩,年产中高档纱线约5000吨及服装面料2500余万米。其研发出的一系列环保型、功能性面料,深受市场青睐。产品不仅成为国内高端服装品牌如海澜之家、七匹狼等的首选,远销至欧盟、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还先后斩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等荣誉,其“丹盛牌”面料连续18年获评“江苏省著名商标”,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纺织行业百强,人均利税、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位列棉纺织行业前100名。“七十年大浪淘沙,不变的是‘死磕品质’的初心。”傅华烨指着展厅内一面荣誉墙感慨万千。
如今,走进丹盛纺织的生产车间,机器有序运转,一片繁忙景象。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和行业挑战,丹盛纺织以内需为主要销售渠道布局展现出强大韧性。目前生产设备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订单状况稳定,预计2025年产值将接近3亿元。而支撑起这份成绩的,是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至今已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
为了不断提升竞争力,丹盛纺织积极与江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并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和高校合作,让我们能接触到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为产品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傅华烨介绍道。此外,公司还计划利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致力于开发更加环保、美观、实用的产品,加速转型升级步伐。
在企业管理方面,丹盛纺织同样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新品开发中,研发团队能针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高效完成工艺适配;在生产环节,严格把控质量,通过先进的检测系统确保产品品质;内部管理上,注重员工培养与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市场推广时,积极与各方建立合作,构建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如今,丹盛纺织已从曾经的小作坊发展到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打造一家主业突出、品牌卓越、研发能力强的现代化高端纺织制造企业。同时,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让丹盛纺织在纺织行业持续绽放光彩。”傅华烨表示。
夕阳余晖洒在厂区,车间里的工人们依旧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而丹盛纺织也正朝着更辉煌的未来稳步迈进,仿佛一幅美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网友评论